澳洲新南威爾士州警方最近拘捕了一名 27 歲的前西悉尼大學學生 Birdie Kingston。警方指控她自 2021 年起多次非法入侵大學電腦系統,進行包括盜取數據、篡改學術成績,甚至用數據勒索學校的行為。這宗案件最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之處,在於涉案黑客最初的動機竟僅僅是為了節省區區泊車費用,嘗到甜頭後就越做越大。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自 2021 年起開始入侵 根據新南威爾士州警方發布的報告,西悉尼大學自 2021 年起便持續遭受黑客入侵,導致大量數據洩露及核心系統受損。初期,黑客活動主要集中於未經授權的系統存取及數據盜竊。去到 2024 年 5 月,大學確認其 Microsoft Office…
Search Results: 個人資料 (194)
警務處於 6 月 15 日起正式推出「電子交通告票平台」,全面取代以往的紙本交通違例告票。在新系統下,如駕駛者違反交通條例,將會收到經由短訊或電郵形式所發出的電子定額罰款通知。市民可經由警務處的專屬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查閱告票詳情,並繳交罰款。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然而,隨着交通告票系統投入數碼化的步伐,此舉則意味着潛在的網絡詐騙風險可能增加,例如不法之徒向市民發送偽冒罰款通知短訊或電郵,甚至偽冒成虛假的「電子交通告票平台」付款介面令市民落入圈套。故此,市民應時刻保持警覺,並務必以政府相關渠道處理事宜,以減低個人資料外洩風險。 Sophos 東南亞、大中華及韓國董事總經理 Malis Selamat 表示,2024 年香港因短訊及電郵詐騙共損失達 22.6 億港元,並涉及 3,930 宗個案。當中的所涉金額及個案無疑值得關注,而廣大市民亦應加強防範,尤其如電子交通告票系統等數碼服務逐漸變得普及。只要遵守基本網絡安全守則,普羅大眾則可有效保障個人資料,確保網絡安全。 為避免市民誤墮常見詐騙陷阱,Sophos 提出以下 6…
私隱專員公署近日收到多名市民查詢,指收到自稱為公署職員的來電,聲稱當事人涉嫌觸犯《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要求當事人親身到公署的辦公室協助調查。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私隱專員公署澄清,相關來電並非由公署發出。市民若接獲可疑來電或短訊時,必須保持警惕,主動核實來電者或短訊發送者的身分,切勿隨意透露個人資料或點擊可疑短訊的超連結。 市民若接獲懷疑詐騙來電或短訊,可向私隱專員公署(電話:2827 2827、電郵:[email protected])查詢。市民若發現其個人資料被盜用並涉及刑事罪行,亦應盡快報警。如有懷疑,可透過「防騙視伏器」(https://cyberdefender.hk/scameter/)搜尋可疑的電話號碼、電郵地址、網址等。
騙徒手法變本加厲!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表示,今年首季約有 4,000 宗保安事故,按年增 67%,當中超過一半是釣魚網站攻擊,按年增長 23%。有騙徒更設立苦主通訊群組,冒充 HKCERT 人員,對受害人作出「二次詐騙」。HKCERT 預測,即將推行的電子告票,或會成為下一波詐騙借口,提醒市民要小心。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生產力局網絡安全及數碼轉型部總經理兼 HKCERT 發言人陳仲文表示,在資金追回的二次詐騙個案中,騙徒假扮是受害人,主動聯絡曾被騙款的受害人。 誘受害人加入「詐騙資產追回計劃」群組 騙徒告知受害人自己曾受騙,並受助於某機構,已成功追討,並正集合其他受害者共同尋求協助。之後騙徒邀請受害人,加入名為「詐騙資產追回計劃」的 WhatsApp 群組,再「分身」假扮成機構人員,例如是香港金融管理局指派的 HKCERT 人員,要求目標人物需先遞交身份證明文件、支付「保證金」、「申請費用」或「處理費用」,令其再次受騙。 HKCERT 提醒市民,中心沒有設立…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企業帶來了無限潛力,但同時也揭示了潛藏的安全風險及法律責任。為應對這些挑戰,中信國際電訊 CPC(以下簡稱 CPC)與 Fortinet 早前聯合舉辦了一場名為 「DeepSeek Sparks AI Revolution:Balancing AI Opportunity and Protection in GenAI」的研討會,邀請了來自法律界及網絡安全領域的專家,針對最新的 AI 法規趨勢及安全挑戰進行深入探討,並與業界分享實際應對的建議,幫助企業能夠提前部署,安心享受 AI 應用帶來的優勢。 許杜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
隨著生成式 AI 在香港日益普及,越來越多機構開始探索利用 AI 提升競爭力和促進數碼轉型。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私隱公署)發布《僱員使用生成式 AI 的指引清單》(《指引》),以協助機構制定員工使用生成式 AI 的內部政策,保障個人資料私隱。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私隱專員鍾麗玲表示,人工智能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之一,國家一直強調發展與安全並重。為貫徹落實這一精神,私隱公署發布《指引》,以促進 AI 在香港安全健康地發展。 《指引》建議機構在制定內部政策時,應涵蓋以下內容: 獲准使用的 AI 工具和用途:明確指定可使用的生成式 AI 工具(包括公眾可用及內部開發的工具),以及允許的用途,如起草文件或總結資訊。個人資料保護:提供清晰指示,說明可輸入的資訊種類和數量,特別是涉及個人資料時須格外謹慎。合法使用和預防偏見:僱員不得利用 AI…
隨著繳税季節的來臨,公眾在準備提交稅務申報的同時,網絡犯罪分子亦可能會利用人為疏忽,通過各種網絡平台發起釣魚攻擊和詐騙活動。黑客可能透過偽造的稅務局網站和欺詐訊息,誘使用戶洩露敏感的個人或財務資料。因此,香港網絡安全事故協調中心(HKCERT)提醒公眾於繳税季節期間應小心注意網絡安全,尤其對透過釣魚網站要求提供個人數據,或要求立即採取行動的通訊應保持警惕。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經電郵或短訊發送偽造通知 在繳税季節,假冒稅務局的釣魚網站成為網絡犯罪分子的常用手段。他們可能會通過電子郵件或短訊發送偽造的通知,聲稱你的稅務資料需要更新或存在問題,並要求你立即回應。這些詐騙訊息可能會包含一個惡意連結,將你引導至一個假冒的稅務局網站,要求你輸入敏感訊息,如身份證號碼、銀行賬戶訊息等。HKCERT 提醒公眾,稅務局不會通過電子郵件或短訊要求提供此類敏感訊息。 以下是假冒稅務局網站和謊稱來自稅務局的電子郵件的例子: 釣魚網站盜取稅務局標誌、eTax名稱和網址hkataxorevenu[.]com[/]hk。(HKCERT 提供圖片) 釣魚電郵同樣盜取稅務局標誌,以及用 Hong Kong SAR 等字樣來增加緊急性。(HKCERT 提供圖片) 如何識別和防範釣魚詐騙 為了保護自己免受這類詐騙的侵害,公眾在收到任何自稱來自稅務局的電子郵件或短訊時,應仔細核實發件人的身份和訊息的真實性。切勿點擊任何可疑的連結或下載附件,尤其是來自不明來源的郵件。若對訊息的真實性有疑問,請直接聯繫稅務局或相關機構進行確認。 保護個人訊息和財務安全至關重要,以下是 HKCERT 的一些建議: 不要查閱被瀏覽器標示為可疑的網站和不應點擊任何不明來歷的連結,例如來自搜尋引擎的廣告等。檢查瀏覽器上所顯示的網址域名有否可疑,惡意的網址域名帶誤導性或與所聲稱機構名稱不符。使用瀏覽器的反釣魚功能來幫助阻止釣魚攻擊,這些功能可以分析網址並在偵測到釣魚網站時彈出警告頁面。當收到可疑的電子郵件或即時訊息時,請務必通過官方渠道核實詳細訊息。切勿在不明來源的網站或向未知發件人提供上個人資料或登入密碼。若網站並非使用…
作為本港第一條網絡安全法例,《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下稱條例)如箭在弦。在這條例下,關鍵基礎設施營運者到底有何需注意?有何權利和責任?會否誤墮法網?本地解決方案分銷商 Edvance Technology(下稱 edvance)牽頭舉辦「Cybersecurity Lunch & Learn」活動,邀請法律及 IT 界專家齊齊教路,獲半百客戶踴躍支持。 分享環節由來自 A&O Shearman 律師事務所的執業律師 Anna Gamvros 打響頭炮。Anna 為客戶提供資料保護及網絡安全方面諮詢服務超過 20 年,資歷豐富,她指出條例所針對的是系統的安全而非個人資料,與《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不同,對於不少公司的內部團隊來說,條例可算是相當陌生。 不同意成…
現今企業需要做到快速部署,同時提升資料防護能力,應對勒索病毒攻擊、資料洩漏,以及業務中斷風險。Synology 群暉科技針對香港企業資料保護市場,推出 ActiveProtect 備份專用一體機,協助企業做到以上目標。另外,隨著世界備份日(3 月 31 日)臨近,Synology 也呼籲中型至大型企業要更積極防範資料損失、洩漏和勒索病毒的事件發生。 Synology 獲全球逾半數《財富》500 強企業信賴,管理超過 520 EB(艾位元組)數據,覆蓋 1,300 萬部伺服器,並累積保護超過 2,500 萬個工作負載。 港企資料安全形勢嚴峻 2024 年,香港不少企業頻繁遭受網絡攻擊,導致大量個人資料外洩,當中有非牟利機構遭遇黑客攻擊,引致大量數據被盜取,受影響的個人資料更以數十萬計。同年,亦有私營機構遭勒索軟件入侵,導致大量客戶及內部員工資料資料遭到洩漏。這些事件突顯企業需建立完善的資料備份與防護機制,以防範網絡威脅。…
近年越來越多犯罪份子透過社交平台搜尋兒童私隱,以進行詐騙、傷害或欺凌等罪案,有鑑於保護兒童隱私權益日益重要,英國資訊專員辦公室(ICO)宣佈正針對 TikTok、Reddit 與 Imgur 三間網絡平台展開深入調查,如發現未有做好保護私隱工作,就會依法重罰,大開殺戒。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保護兒童個人私隱非常重要,因為他們更容易受到網絡欺凌、剝削及侵犯等傷害。專家認為如兒童時期因社交平台服務供應商未做好私隱保護,令兒童受到傷害,可能對他們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長期影響。歐盟的 GDPR 和英國的數據保護法,都對處理兒童個人數據施加嚴格規範。 在歐盟國家,如違反 GDPR 可能導致高達企業全球年營業額 4% 或 2,000 萬歐元的罰款。而在英國,最高亦可罰款 1,750 萬英鎊或全球年營業額的 4%,過去包括 Google、Tik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