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眾已經能夠輕鬆應付詐騙電郵及短訊,但係唔知點解,响 Google Calendar 見到 Spam 竟然又會「鬼掩眼」,立亂打開嚟睇,傻更更中招。 Kaspersky 最近發表文章,指有不法份子利用 Google 工具如 Calendar、Photos、Drive 等嚟發動攻擊,當中以 Calendar 最多人用,因此亦最多人中招。 黑客採用嘅方法非常簡單,就係利用 Google Calendar 預設嘅默認功能,識得自動添加日曆邀請和通知,如是者,只要黑客擁有對方嘅電郵地址,就可以向目標發送包含網絡釣魚嘅惡意連結。由於 Calendar 預設值係自動添加,所以就會喺用家嘅日曆上出現呢個邀請通知。可能用家較少遇過呢種攻擊,所以會戇居居開咗,之後又傻更更送上信用卡及個人資料。…
Search Results: 網絡釣魚 (146)
FIDO 聯盟與 Google 剛於世界通訊大會(MWC)上宣佈 Android 取得 FIDO2 認證,用戶不再需要輸入密碼,就可以用手機及流動裝置登入 app 或網站。任何 Android 7.0 Nougat 或以上版本,更新 Google Play Services 就可以透過手機內建的指紋辨識感測器,或是 FIDO 標準的實體金鑰,登入支援…
12 歲的黑客小天才 黑客界鼻祖 Kevin Mitnick,充滿爭議性的傳奇人物,看完他的經歷,會發覺「第一黑客」稱號,當之無愧。有人形容 Kevin 的上半生猶如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的男主角 Frank Abagnale。Kevin 於 1963 年生於美國加洲的一個猶太家庭,小時候已發揮黑客本色:12 歲時,利用Social Engineering 及 Dumpster…
相信大家都收過欺詐電話,要用電話呃人,要花時間與對方溝通,但現今生活節奏急速,很多人都會 cut 你線,要成功得手,絕對唔容易。欺詐電郵就唔同,騙徒首先會對目標人物的背景有所掌握,也會精心製作電郵內容,並以冒充的身份把電郵發出,一般用戶收到這些電郵,都難以判斷真假。 傳統安全方案束手無策 事實上,電郵仍然是現今最大安全攻擊途徑。原因很簡單,發動攻擊成本不大,因為你是不能拒絕攻擊者發送電郵給你。況且傳統的電郵安全方案也好一段時間沒有技術革新,依然側重於防病毒、防垃圾電郵等功能,把懷疑有問題的 Email 隔離就了當。面對更新型的欺詐電郵攻擊,傳統的電郵安全方案缺乏技術及能力處理,可以說是有點手束手無策。 BEC 個案平均損失近百萬港元 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BEC)是近年出現的名詞,指利用欺詐電郵手法(或附有網絡釣魚攻擊)的新型威脅。 BEC攻擊者大多數會冒充公司外國供應商、老闆、公司高層、公司員工、公司律師(會計師)等… 欺詐目標大多數是公司的財務或高級管理人員,最終目的是以不同的藉口要求匯款,令公司蒙受重大金錢損失。據統計,每個案平均損失近百萬港元,這絕對是大茶飯。 期待最新技術杜絕 BEC BEC 之所以難以防止,因為它利用大眾的疏於防範的心理,讓受害者掉入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陷阱。在今天高度透明的商業社會,要找出財務部門(或公司高層)的電郵地址並非難事,這也意味著一個一個精心炮製的欺詐,隨時可以用電郵發動。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網絡安全環境中,我們總不能單單每日叫員工提高安全意識。新一代的電郵安全系統,終於包含了BEC 防護功能,期待最新技術能把這類超級大殺傷力的欺詐電郵威脅徹底清除。
自 Facebook 被爆 5.33 億用戶數據洩漏,LinkedIn 亦被爆發生洩漏事故!一個據稱包含 5 億個 LinkedIn 個人資料數據存檔,在一個知名的黑客論壇上出售,該貼文的作者又洩漏了另外 200 萬條記錄,作為驗證的樣本。四個洩露的文件包含 LinkedIn 用戶的信息,包括其全名、電郵地址、電話號碼、工作場所等。CyberNews 提供檢查網站(https://cybernews.com/personal-data-leak-check/),讓用戶可檢查有否中招。 在該黑客論壇上,用戶可用大約值 2 美元的論壇積分,查看洩漏的樣本,但黑客似乎正在以拍賣形式處理逾 5 億名用戶的數據庫,並將價格定位為至少…
Business Insider 報道指,上周六在一個黑客論壇上,一個用戶免費發布 5.33億名 Facebook 用戶的電話號碼和個人數據,含及包括電話號碼、電郵、全名、生日等個人資料。受影響用戶來自過百個國家,美國有超過 3,000 萬個帳戶、英國有 1,100 萬個帳戶,有傳媒更估計香港受影響用戶達 293 萬。愛爾蘭的數據保護委員會(DPC)正在調查該宗涉及數據庫的大規模數據洩漏,DPC還表示,最近洩漏的數據集似乎包含來自其他Facebook用戶記錄的信息,「可能來自(2019 年外洩的數據)後期」,意味著 Facebook 數據洩漏事故已受到歐盟數據監管機構的調查。 Facebook 發言人向 Business Insider 透露,今次事件中所涉及的數據,為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