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園公司邁向 20 周年,該公司公布未來發展藍圖,將以抓緊大灣區機遇、以八大元素推動再工業化,以及培育本地人才投入創科行業。 香港科技園公司再工業化高級總監姚慶良表示,本港科研 GDP 比重雖然被指不足 1% 偏低,但實際還有科研項目引伸出來的相關服務業的投入;另外,推動再工業化除了生產方面外,數碼應用、應用程式開發等以創新科技結合生產工序,也為本港科研發展開創不俗前景。 目前科技園的夥伴公司有超過 1,000 間科技企業及園區公司,共有逾 11,000 名研發人員及逾 16,000 人在科學園內工作。科技園除了培訓初創企業外,本月亦成立旗下的轉化研發所(ITR),冀將科學家的理念及科研成果,轉化成投入市場的產品,包括生物醫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同時推動科研創業發展,讓科學家及研究人員掌握營運技巧。 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提到,3 個分別位於大埔、元朗及將軍澳的工業邨將定位為創新園,推動再工業化,將科技、創新融入工業中,令傳統工業升級轉型,並以八大元素作為驅動重點:帶動本土工業產出、積極投資香港產業、增加優質就業機會、生產科技含量產品、加入先進工藝流程、結合創科研發元素、配合本地需要生產、發展具可持續業務。另外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策略,引進大灣區的資金、人才等,藉由香港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角色,面向世界;科技園創科學院亦會配合培訓本地科技人才,讓大學畢業生融入創新科技市場,把握在香港及整個大灣區的機遇。
Browsing: 再工業化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公司)合辦的「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發展論壇暨主題展館開幕典禮」今天舉行,連同創新科技署(創科署)三方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冀展現「再工業化」四大關鍵元素 : 資金、基建、科技及人才已俱備。論壇和「再工業化」主題展館亦是生產力局 2021 年「成就智上」(Make Smart Smarter) 年度主題的第二擊。「再工業化」主題展館開幕,冀凝聚及鼓勵本地及大灣區廠商,以創新技術在本港設立高增值生產線;讓廠商善用創科署、生產力局及科技園公司的資源,協助廠商與相關機構進行配對,邁向工業 4.0。 生產力局主席林宣武表示,希望今次的合作能為有潛力的廠商介紹及配對適切的支援,並將利用科研為火車頭去推動香港新經濟,用人才建構香港未來,令香港各行各業可受惠。創新科技署署長潘婷婷則指,創科發展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至今政府已投放過千億元支持發展創科,而『再工業化』是其中主要的工作。該局近年積極在基建、人才、技術及資金四方面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但不需要用地太多的先進製造業,以刺激研發需求,並為香港的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為青年人創造就業,同時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科技園公司主席查毅超稱,「再工業化」正為香港經濟的持續及多元發展打造穩固根基,加速本地行業數碼進程,促進科技企業及產品的發展,科技園公司正將本地創科生態圈伸延至工業邨,同時提供所需的基建及增值服務,以協助本地產業把握商機。 創科署、生產力局及科技園公司是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黃金鐵三角」,在資金、先進基礎建設、技術及培訓等方面為廠商提供支援。創科署創新及科技基金提供財政支援,支持可提升業界科技水平及促進創新的研發項目,相關資助計劃包括「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科技券」、「創新及科技支援計劃」、「夥伴研究計劃」、「企業支援計劃」等;科技園為業界提供促進工業研發和先進製造業所需的基建和設施,興建精密及先進的製造中心。 技術方面,生產力局一直協助製造業轉向高增值生產及逐步升級至工業 4.0,並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共同成立科創中心 (The Hatch),協助企業加快採用創新工業技術。近年更積極進行與「再工業化」相關研發,於數碼化、網絡安全、未來人才培訓、智能生產、以及智能科技與綠色生活等多個領域上,為中小企及初創企業提供人才、技術及科研等各方面支援。 人才培訓方面,生產力局與職業訓練局及德國弗勞恩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合作,在 2018 年推出全港首個「工業4.0專業文憑課程」;近年亦致力透過創科署「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為業界提供嶄新技術的企業培訓課程,更與多間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簽署諒解備忘錄,透過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習及研究計劃,孕育更多「InnoTalent」以壯大本地創科人才庫。 生產力局於「再工業化」主題展館開幕典禮後舉辦「再工業化」論壇,邀請多家廠商分享在港設立智能生產線的成功經驗,另外亦邀得不同界別的專家,包括審計業、銀行業、物流業及資訊科技的代表,分享對廠商在專業服務方面的支援,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向前邁進,以鼓勵業界把握創新科技帶來的機遇,轉向高增值生產及逐步升級至工業4.0,促進香港智能生產及智能企業的發展,為本地經濟尋找新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