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是一種能夠自動生成文本、圖像、音樂和其他媒體內容的人工智能技術,而且已經成為大部分人日常都會使用的工具,當中包括內容創作、管理社交媒體、遊戲以及程式開發等。相較開發其他應用服務,生成式AI的開發者除了需要具備熟練的編程能力,開發團隊還必須具備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能,才能拿出有價值的數據及有效率地訓練 AI 應用服務。
不過,IBM 最新發表的問卷調查顯示,開發者在開發生成式 AI 應用服務的過程中面臨很多挑戰。首先在自我能力水平認同方面,除了一些本身已是數據科學家或 AI 應用開發者認同自己是 AI 專家外,在應用服務開發者的群組中,只得 24% 認為自己的能力已達 AI 專家的水平。
研究員認為正如上文所述,對一般開發員來說,開發生成式 AI 屬於一個全新的領域,不單需要其他數據分析或機器學習等技術,而且創新技術不斷湧現,增加持續進修及追上新技術的難度,因此才會令自我認同感低下。
普遍需要使用 5 至 15 種開發工具
此外,調查顯示開發者普遍面對難以找到合適工具的問題。超過 72% 受訪者表示在生成式 AI 應用開發中,通常需要使用 5 至 15 種開發工具,甚至有 13% 受訪者會使用更多工具。
不過,要完全掌握多種開發工具會令開發過程複雜化,不僅影響工作效率,還可能削弱企業對生成式 AI 的投資效益。此外,又有約 33% 受訪者表示缺乏標準化的 AI 開發流程和可靠的 AI 生命周期管理,亦是另一個令他們無所適從的原因。
針對這些挑戰,IBM 專家認為 AI 編程工具某程度上有助開發者克服技能缺口,調查中有 99% 受訪者均表示有使用 AI 編程工具,近一半受訪者承認這種做法每天可為他們節省 1 至 2 小時編程時間,22% 受訪者更表示可節省超過 3 小時,有助他們提升工作效率。
專家警告過度依賴這些工具可能會導致編碼的錯誤增多,又或更容易出現安全漏洞,所以企業管理者不單要為員工提供有效的 AI 開發工具,亦要優先考慮提升員工技能,改善編碼審查政策,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得成功。
資料來源:https://www.itpro.com/software/development/developers-are-struggling-to-build-generative-ai-applications-heres-why
「跑數對我嚟講不嬲都唔困難」,在 IT 界打滾了 20 多年的周偉業(Ken Chau)說得簡單,但顯然他「寸得起」。曾多次帶領團隊獲得 Top Sales 獎項,數年前毅然踩過教育界創業,獲在美國上市公司收購。與一般人眼中「Jumpy」的壞印象不同,他在每間公司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叻」。最近他回歸 IT 界,加入網絡安全公司 RankEZ,稱看見公司具發展潛力,豪言想再一次幫公司「起飛」。
敢想敢做 無懼踏出舒適圈
自言出生在香港最窮,卻又最有希望的時代,Ken 兒時就讀屋邨學校,缺乏良好教學資源,卻沒有限制他的發展,努力考上夢想的香港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修讀 Information Systems。他表示,三十幾名同學大都是 10A、8A 的名校生,但並未有看低自己,「當你有好多 Limiting Beliefs,你就會覺得唔會做到。而當你有夢想,你就會努力去達到為止。」
大學畢業後,Ken 投身 IT 界,迅速在職場上嶄露頭角。由成為 Cisco 最年輕的香港區 Top Sales,其後加入華為,在約三萬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帶領銷售團隊獲得世界第一。看中雲端技術發展的他,毅然轉工到跨國軟件公司 Citrix,更連續六季成為全中國第一的 GM,在 Citrix 待了兩年後,他選擇裸辭創業。
不斷轉換環境的他,絕對是別人眼中「Jumpy」的人,其實 Ken 只是「Willing to change」,他直言:「好多人可能覺得要跳出 Comfort Zone 好難,但我好鍾意接受唔同嘅挑戰,因為係進步嘅機會。」
靠足球贏業績第一
與 Ken 對談,總覺得他好像從不會累,儼如一名人生教練,但人總有惰性,應該如何避免?他解釋,畢業至今每個周六都堅持去踢足球,即使前一晚通宵,翌日仍會準時八點現身球場。成功關鍵在於自律,他要在下屬和學生面前樹立榜樣,不能輕易放棄。
「你有 Talent 係唔使話比人聽,當你發揮到極致,啲人就會鍾意你。」Ken 指,做人要懂得 Set Expectation,降低別人期望,再展示出實力。往後他每次回到總部時,很多他不認識的高層,都會問他甚麼時候踢波,建立了很強的人脈,更有利在不同工作項目中,更輕易獲取各種資源。
創教育公司成功獲美上市企業收購
Ken 職業生涯的「跳脫」程度更不限於此,他在 2018 年轉職教育界,擔任大專講師,更創辦了線上英語及普通話教育平台,幫助小朋友打好語言基礎,六年後即去年,被在美國上市公司量子之歌(QSG)收購。
稍作休息後,最近 Ken 決定重返 IT 界,加入了專注特權帳號管理(Privileged Access Management,PAM)的解決方案公司 RankEZ,出任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 Co-owner。他表示,一直關注 IT 行業發展,注意到近十年來行業變化巨大,過去許多解決方案供應商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但往往缺乏針對性。現時越來越多供應商開始專注於特定解決方案,更能有效解決問題。
人工智能大熱,現時服務供應商例必會在應用服務中加入各種 AI 技術,例如 Apple iOS 18 的 Apple Intelligence 就包含了很多 AI 新功能。而在升級至 18.1 版本後,Apple 為相簿加入「增強視覺搜索」(Enhanced Visual Search),目的是幫助用家識別相片中的地標或事物屬性,讓用家更容易找到相關資訊。原意雖然是好,但同時亦令人擔心會造成私隱外洩,用家要自行決定是否關閉這項便利功能。
Apple 的增強視覺搜索功能主要是通過人工智能的電腦視覺去分析相片的內容,從而判斷相中事物的屬性。由於有數百萬個地標、生物和其他常見物品可以配對,因此整個分析過程必然無法在設備上完成,需要將相片授權給 Apple 上載至伺服器進行分析。
當系統完成分析而又能識別相中事物,用家在相簿介面便能看到資訊欄上的 info 圖標會加上一個星星標籤,代表 AI 能夠識別相中事物,讓用家可以通過建議更快取得相關資訊。這項新功能在更新至 iOS 18.1 後已成為預設開啟功能,即毋須獲得用家授權,但因為需要將所有相片上傳至 Apple 伺服器,難免令人擔心會否洩露私隱。
圖片來源:Apple
可能 Apple 早已預知這項新功能會惹來用家憂慮,所以早在官網的私隱與安全頁面上詳細解釋其安全措施。第一種是 Homomorphic Encryption 加密技術,官方指這種加密方法容許相片數據在加密的狀態下傳輸,而且在 Apple 伺服器中亦毋須解密,在不查看實際內容的情況下進行分析,因此 Apple 的員工完全無法查看相片內容。
其次是使用了 Differential Privacy 保護數據技術,這種聚合方式確保 Apple 可以從龐大的數據中進行分析,但又能保障用家的私隱,實現匿名性與數據實用性之間的平衡。此外,Apple 還運用了 OHTTP 協議增強用家的匿名性,這種數據接力傳輸方式可隱藏用家的 IP 位址及其裝置的資訊,令第三方網站難以識別用家的個人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