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平等|全港首項受障人士網絡安全調查 揭「高警覺、低支援」困境
人工智能(AI)助力的詐騙層出不窮,對市民構成重大威脅,包括弱勢社群。例如肢障或長期病患者易墮醫療網騙陷阱;騙案網站設計簡單,反而會令視障人士受騙。全港首項針對受障人士的網絡安全意識調查,發現八成人重視網絡安全,六成人卻無從求助。主辦單位冀推動平等網絡安全資訊及資源分享,讓全民參與,實踐真正的社會共融。
本月 25 日在灣仔合和商場舉行的「網絡安全同行 x 人工智能」體驗同樂日,六間本地機構發表全港首項針對受障人士的網絡安全意識調查。
多間服務受障社群的機構指出,受障人士在現時數碼環境中處於劣勢,由於資訊欠缺無障礙設計與支援,他們難獨立核實資訊真偽,成為詐騙目標。
聽障女士求職受騙
例如一位具備工作能力的聽障女士,因求職心切,在社交平台看到「即日出糧、高薪」招聘訊息,因缺乏手語客服與資訊核實渠道,誤信騙局,險遭身分盜用與金錢損失。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指出,聽障人士難透過聲音或語氣判斷機構的可信度,他們常運用「綜合溝通法」,即同時運用手語、口語、讀唇、表情等多種溝通方式,以應付日常對話,但在網絡平台上往往無法發揮效用。
騙案網站設計簡單反令視障人士受騙
香港失明人協進會則分享,有會員在網站報讀廉價網上課程以獲取證書,付款後才發現是騙局;亦有會員收到偽冒積分通知短訊,準備輸入信用卡資料時,幸得友人提醒而避過損失。
事實上,視障人士大多依靠讀屏軟件(screen reader)接收網上資訊,將網面上的畫面、文字轉為語音,但若網站設計不當或結構複雜,讀屏軟件便無法讀出重要內容。部分騙案網站反而設計簡單,更易被讀出,聽起來甚至比官方網站更「官方」、可信,令視障人士容易墮入陷阱。
肢障或長期病患易墮醫療網騙陷阱
香港復康會表示,部份肢障人士因長期病患或行動不便長留家中,日常主要依靠照顧者及網上平台接受資訊。一旦遇上網絡詐騙,若資訊未能同步,會令他們錯過求助的最佳時機。他們頻密接觸網上廣告、社交媒體推送、電郵推銷等,因此更容易受到以醫療、生活服務為名的騙局吸引。
八成人重視網絡安全 六成人卻無從求助
為了解受障人士對網絡安全的認知與實際困難,六間機構包括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香港復康會、香港失明人協進會、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香港互聯網協會及專業資訊安全協會,聯合進行全港首項針對受障人士的網絡安全意識調查,訪問超過 330 名來自不同障別的人士。
調查重點發現:
- 86% 認為網絡安全「十分重要」,80% 有興趣學習相關知識
- 52% 表示學習網絡安全時感困難
- 61% 稱遇上網絡問題時「不知可向誰求助」
調查顯示,受障人士雖具高度網絡安全意識,但缺乏支援及求助渠道,處於高風險而低保障的處境。主辦單位期望透過「網絡安全同行計劃」及持續舉辦相關活動,推廣網絡安全訊息予大眾及受障人士,提升社會各持分者對資訊平等的關注及實踐,實現真正的社會共融。
建議事項包括:
- 切合不同障別人士溝通需要,推動無障礙設計,覆蓋網站、應用程式及電子服務;
- 建立無障礙求助渠道,協助受障人士即時解答疑似網騙問題;
- 與社福機構合作,制定針對不同障別的防騙教材與教育資源,例如:
- 聽障人士:提供手語翻譯、圖像化內容與淺白文字
- 視障人士:提供點字、語音版本,確保資訊平等可及
至「網絡安全同行」旨在提升香港市民,包括弱勢社群,對人工智能(AI)網絡詐騙的認知,並以簡明易懂的方式傳遞網絡安全知識,提供平等的教育及學習資源,讓社會各階層均能掌握自我保護的數碼技能,參與建構更安全、共融的數碼未來。平等機會委員會主管(政策、研究及培訓)徐妤婷表示:「在推動數碼無障礙和網絡安全時,希望各界專家多考慮不同羣體的需要、所面對的挑戰,確保所有人都安全及平等地使用互聯網及享受數碼科技帶來的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