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主場】形外佳興 ─ Smart City vs Dark City

    前日,同個老闆飲完,自己去咗瑞安中心一樓嘆咖啡,之後有 D 急,要搵廁所,望住 D 廁所箭咀一路行,推開道門看看,左邊,係女廁,右邊,係一間食肆嘅廚房入口。在這麼一刻,我感到進入了 Nirvana 的境界。但由於仍然很急,我只得回到我的 Dusty City。

    上回講到 Smart City。這個話題可以講幾年。上文講到,透過把 Smart City 作系統架構分析,就可以做個 Mapping,將不同的 IT Security 策略以及技術,配對在 Smart City 各個 Architectural Layer 之中。這樣,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本來是正路的。

    然而,這樣的思考模式,會有漏洞。有一些 Smart City 特有的問題,在系統架構分析中不易顯露。例如,英國有個案例,提升垃圾桶為 IoT,優化城市垃圾管理。一切都 OK,但太過 OK,讓人的行為/癖好無所遁形:系統架構的所有層面都好好,但人本身特有的問題,不易在系統架構呈現。

    維基關於 Smart City 有一句話,咁講:

    Peopl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PPT) are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success of a smart city initiative. Cities must study their citizens and communities, know the processes, business drivers, create policies, and objectives to meet the citizens’ needs. Then, technology can be implemented to meet the citizens’ need…

    看到問題所在嗎?以上的思維格局,離不開傳統 Strategic Consulting 由上而下的考慮:先想想 Need 是甚麼,然後,再考慮各種 Technical Options,最後,將 People, Process & Technology 配合起來,就會 OK 了。我的提出是:在 Smart City 的 Context 之中,你真的知道那個 Need 嗎?這個 Need 是先驗地存在的嗎?我非常懷疑。

    讓我舉另一個例子。當年,隆美爾孤軍深入,被優勢裝甲兵團圍困。他手上沒有反裝甲火器,只有防空炮(註1)。隆美爾立即下令,將所有防空炮降低至水平指向,不打飛機打坦克,結果讓他成功突圍!我想講乜呢?果 D 防空炮個 Design Specifications(i.e. Need)我肯定主要唔係打坦克,但在戰場上,Need(and the Solution)是在問題出現之後,人類在那刻創造出來的。在一般企業系統,如果有人亂來,Helpdesk 一句唔 Support 就冇事。但係,在 Smart City 的世界,好多的需求是應機而生的,作為一個市民,要解決成千上萬生活問題,又有好多諗頭,一拿起手,就要用得,而且超級有創意。調番轉,你落街捉一個人問佢吖,「呃,呢位市民,請問你對 Smart City 有何需求?」佢如果識答,呢個人一定係新聞處發言人!

    啱啱 MIT 出了另一篇評論,說:

    “Companies no longer build giant flowcharts, analyze tasks, or model business requirements in advance of deploying new technology. They just pilot and adopt — often before they have a clear idea of the business problem they’re trying to solve.”(註2)

    正是我之前所講,但係 MIT 又顯示了另一個局限:始終是以企業成敗論英雄。無論有沒有 Requirement Study,始終離不開企業之 Success。其文最後講:

    “Because we want to stay agile and competitive and want to leverage new technologies.”

    但在 Smart City 的世界,你如何衡量成功?這不是一個企業,或一個與世界為敵的 City State,而是 - 借海德格爾的文法 - City-as-part-of-the-world.

    Neo 以為,不可單單使用 Engineering Thinking 去處理 Smart City 的發展,亦要有 Sociology Thinking,去理解及引導人的行為。在後者來說,必須讓經濟學、社會學、Most importantly 文學藝術學者去參與,因為在大數據的世界,Data 是兩個世界分水嶺:Data 本身是 1 bit 1 bit 的Engineering 產物,屬於系統工程世界,由工程師主理,另一方面,Data 讓系統跨入了意義世界。人不會理會 1010,但會在 City 中尋求意義。對意義價值的理解與判斷,是文學藝術的主題。上次論壇大家正經八百,在 IT 言 IT,好好,但係,Smart City 的成就,不可全靠 Technologists。

    Neo按:

    若亞里士多德兄在世,當然又會評頭品足一番,講,好嘅就係 Smart City,衰嘅就係 Dark City!

    • (註1) 88mm Flak AA Gun
    • (註2) Implement First, Ask Questions Later (or Not at All) :https://bit.ly/2J0c0g3
    #Architectural Layer #Dark City #Data #Design Specifications #MIT #Process #professional #Smart Cit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