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危機|港人每兩日遇一次 受害者平均損失達 6,798 元
今日在香港,每一個來歷不明的電話或訊息,都可能是一個詐騙陷阱。全球防詐聯盟 GASA(Global Anti-Scam Alliance)與信任科技(TrustTech)服務商 Gogolook 下防詐騙應用程式 Whoscall 發佈的《2025 亞洲詐騙調查報告:香港篇》揭示,香港正面臨越趨嚴峻的詐騙威脅,金錢損失與信任危機同步升溫。
報告指出香港目前的都市詐騙現況如下:
1.平均每年多達 77% 港人(近四分之三)成為詐騙目標
2.每人每年平均遭遇 202 次詐騙,相當於每兩日就會面對一次風險
3.詐騙造成的總損失高達 53 億港元,每位受害人平均損失 6,798 港元
自信與現實的落差 讓詐騙更有機可乘
儘管詐騙嘗試手法層出不窮,仍有 76% 受訪港人自信能識別詐騙。然而,報告顯示,即使在那些自認「總能識別騙局」的受訪者中,仍有許多人上當並蒙受金錢損失。
詐騙受害者的平均損失高達 6,798 港元。這筆金額足以顛覆個人儲蓄計劃,甚至動搖公眾對金融體系的信任。報告同時指出,港人的平均損失不僅超越了東南亞地區的平均水平(約 5,140 港元),更遠高於泰國(約 2,770 港元)及菲律賓(約 1,500 港元)。
與此同時,騙徒的手法也越趨多元,令識別難度增加。雖然詐騙電話依然常見,但各種騙局已蔓延至港人每日使用的社交平台,從手機短訊(SMS)、WhatsApp 到 Instagram,不法分子正利用用戶對這些平台的熟悉與信任伺機詐騙,令防範挑戰倍增。
舉報機制存挑戰 前景不明削弱公眾信心
當詐騙受害人試圖舉報時,往往陷入充滿不確定性的處境。儘管近 70% 受害者曾作出舉報,但仍有高達 61% 的舉報者表示,其案件後續未獲任何更新或跟進。這種「舉報疲勞」現象,隨着公眾對防詐騙的「共同責任」期望不斷提高而越趨嚴重。
約有 70% 受訪者期望公共服務機構(包括政府部門、警方、金融監管機構及消費者保護組織)與商業機構(如網站供應商、銀行、流動通訊營運商及保險公司)能採取更積極行動。
此調查結果揭示,社會需建立更強的集體問責意識、提供更有效的防詐騙工具與保障措施,方能重建公眾對數碼環境中的信任。
呼籲建立統一防線與防詐科技 構建全方位防詐體系
隨着人工智能令詐騙手段更逼真多變,從偽造短訊、聲音複製到冒充身分等手法,香港更需要能夠實時學習與適應的防禦措施。由 Gogolook 驅動的 Whoscall,正利用 AI 預測技術分析詐騙集團的模式與行為,結合持續更新的 26 億電話號碼資料庫,守護全球逾 1 億用戶。其技術亦支援香港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CSTCB)進行即時詐騙攔截與詐騙預警,並為香港警方「CyberDefende r守網者」網站及「防騙視伏 App」等項目提供技術與數據支援,協助構建全港防詐生態。
Gogoloo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官郭建甫表示,零散的防禦已無法應對急速擴張的詐騙規模,他們會積極推動政府、金融機構與電訊商之間的合作,以建立更具韌性的前線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