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安全專家 (304)

    為咗避過被執法部門或敵對單位追蹤,唔少人會透過暗網(Dark Web)進行各種違法交易或傳遞機密訊息,呢啲人包括形形式式嘅罪犯、政治人物、傳媒等。一旦暗網嘅機密外洩,或俾執法部門攞到,唔難想像,參與其中嘅人都肯定會驚餐死。而早前威脅情報公司 Under the Beach 就發表報告,指出專門為暗網服務網站提供免費託管嘅供應商 Daniel’s Hosting,就喺今年三月被黑客入侵,偷走咗一堆資料,結果導致 7600 個暗網網站被取締,而Daniel’s Hosting 亦即時停止服務,並呼籲客戶快啲將業務或其他機密工作轉移去新嘅暗網。 根據報告顯示,今次外洩嘅資料包括 3,671 個電郵地址、7,205 個密碼,以及 8,850 條同託管網站有關嘅私鑰。專家就話憑住呢批資料,執法部門可以追蹤到相關網站持有人身份,同埋佢哋做過啲乜嘢違法事件。而策劃呢次入侵行動嘅黑客,據指係來自 Anonymous 黑客集團嘅…

    為咗避過 Google Play Store 嘅審查,黑客喺設計 Android app 時都要避免將一啲可疑嘅程式碼或功能隱藏起嚟,甚至乎完全唔放喺入面,等日後獲准上架後先透過軟件更新嚟加料。最近防毒軟件公司 ESET 就發表報告,指出一隻名叫 Updates for Android 嘅應用軟件,就透過呢個方法感染約 5 萬部 Android phone,再借用嚟向目標網站發動 DDoS 攻擊。點解佢哋咁清楚呢?因為…

    上星期,小米被 Forbes 踢爆旗下嘅 Mi 及 Mint 瀏覽器,會自動採集用家嘅搜尋記錄、瀏覽網頁習慣、設定資料,同時傳送去位於中國及俄羅斯嘅 Alibaba 伺服器,而且就算你開咗 Incognito 隱身模式都無用。雖然小米回應話呢啲資料會係集中處理,唔會可以用嚟追蹤返用家本人,但有安全專家就話搜集嘅資料包括咗用家嘅 UUID,只要經過過濾,基本上可以抽返晒同一 UUID 嘅記錄出嚟睇,同追蹤個人用戶嘅私隱無太大分別。 https://www.youtube.com/embed/1GdKvvG3zoY?wmode=transparent&rel=0&feature=oembed 受影響嘅包括小米手機用家,以及安裝咗 Mi 或 Mint 瀏覽器嘅用家,為咗安撫用家及平息疑慮,小米方面好快為瀏覽器推出咗更新版本,不過,唔好以為更新咗就無事,因為系統依然預設…

    一般認爲黑客只會向大企業埋手,發動網絡攻擊以勒索更多金錢,但這觀念其實大錯特錯。事實上,不只大企業,中小企每日都會收到大量釣魚電郵,當中包括惡意連結及勒索程式附件,一不小心隨時中招。去年本港有調查報告顯示,逾七成中小企在過去十二個月曾發生網絡事故或遭受網絡攻擊,愈來愈多黑客瞄準中小企攻擊。另外,根據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發布的「SSH香港企業網絡保安準備指數 」的分析,中小企業繼續維持在基本(Basic)評級,反映大部分中小企管理者仍未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對有可能造成的損失掉以輕心。英國保險公司 Hiscox 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便指出,英國小企業一旦遭受攻擊,每宗事故平均造成約2.57萬英磅損失,包括用於交付贖金、修復數據或購置硬件等,可見中小企絕不可以輕視網絡安全問題。 捨難取易 黑客密食當三番 一旦受到黑客攻擊,中小企管理者第一時間普遍只會高呼不幸,慨嘆被「亂槍打中」。但想深一層,中小企真的沒有被攻擊的價值?答案肯定不是。首先,黑客傾向捨難取易,絕大部份的中小企都疏忽於網絡安全及缺乏備份的意識,就算有選購網絡安全工具,防禦力亦較為薄弱,自然很容易被攻破;更甚者公司內部的電腦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 IoT)裝置被侵略而變成殭屍網絡,被黑客利用去攻擊勒索贖款對象。其次,黑客們洞悉商業社會的生物鏈關係,大企業為節省成本,將工作外判中小型企業,所以只要攻陷規模較細的承包商,絕對可成為入侵大企業的跳板。種種原因,都會置中小企於危牆之上,大企業亦不能倖免。 的而且確,沒有採用適當的防護措施,會令企業在多方面都曝露出安全漏洞,例如電腦設備、物聯網裝置、POS 系統,以及現時流行的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工作模式等,簡單的防毒軟件或防火牆,未必足以應付黑客日新月異的攻擊。另外,看似簡單的 Wi-Fi 無線網絡,卻可能因設定出錯而出現缺口,讓黑客可輕易進入公司網絡作惡。 尤其近來外圍因素多變難測,不少企業讓員工在家或遙距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有可能面對遙距網絡連接的防禦不足問題,包括數據傳輸未有加密、電腦或手提設備防護不足,未能夠發現和阻隔黑客精密的網絡攻擊等。此外,員工有機會在缺乏足夠保護的無線網絡上工作或在未有以多重登入身份驗證或登入權限界定不夠仔細的情況下,假若公司內部沒有做好網絡間隔(Segmentation),都可令黑客乘機長驅直入。黑客除了借助勒索程式要求贖金、盜取公司機密和暗中利用殭屍裝備發動分散式阻斷攻擊(DDoS, Distributed Denial of…

    隨著 5G 及 Wi-Fi 6 高速網絡傳輸技術的普及,市場預計將會有更多的 IoT(物聯網)及雲端應用服務使用案例出現,大大增加企業的數據流量及混合雲架構的複雜程度。同時間,不少網絡安全報告均指出黑客正以人工智能(AI)技術,向企業發動更精密的網絡攻擊,以突破網絡安全工具的防禦。面對著上述環境,不少企業雖然採用了安全資訊及事件管理系統(Security Information and Event Management, SIEM)工具,但暴增的數據流量及安全事件警報,將令網絡安全專家疲於奔命,花費大量時間分析警報及調查事件,拖慢應對事件的速度,更令專家難以處理其他更重要的工作。企業便須增聘人手以防出現人為疏忽,毋疑增加網絡安全的管理成本,同時也未必能達到預期效果。網絡保安協調、自動化和回應(Security Orchestration, Automation and Response, SOAR)工具的出現,便成為解救企業的「救命草」。 無限警報拖垮安全專才 早在 2017年,全球分析機構…

    「Best Buy 感謝閣下多年支持!現在附上本公司50 美元儲值禮物卡,可選購指定商品,商品清單可於 USB 手指內查看。」當你收到附有 Best Buy 禮物卡嘅感謝信,你會唔會想八吓有乜嘢換?除非你無幫襯過 Best Buy,戒心可能會大啲,但如果你又係 Best Buy 常客,真係好易中招㗎喎! 美國 FBI 最近發現,國內正流行一種復古欺詐手法。犯罪集團 FIN7 Gang 利用購物卡,利誘對象將裝有惡意程式嘅…

    【Microsoft Online Tech Forum】Low-code 可成事 Azure Synapse 機器學習簡易接通分散數據 – 網上報名:https://bit.ly/3awZSRJ 不少人都知道 Data 的重要性,但想利用手頭上數據,結合其他公開數據進行分析,實在談何容易?單是要將不同來源、格式的數據匯入一併使用,已經令數據工程師(Data Engineer)叫苦連天,更遑論完全不懂使用諸如 SQL、Python、Scala 等程式語言的用家。Microsoft 於去年推出的 Azure Synpase Analytics,就是一款 code…

    有網絡安全機構發現,喺暗網出現一則販賣5.38億微博用戶資料嘅廣告,你估開價幾錢呢?當中嘅資料包括: 真實姓名帳戶名稱性別位置電話號碼 而答案係⋯⋯ ⋯⋯ ⋯⋯ ⋯⋯ 大約 1,200 美元咋!點解咁平呢?因為並唔包括帳戶登入密碼丫嘛! 至於呢堆黑客聲稱喺上年年中獲得嘅用戶資料,點解出現喺網上,微博就曾經發信俾部分中國網站解釋,話 2018 年尾因為要處理網絡實名化規例,可能喺配對用戶同個人電話號碼嘅 API 上出現問題。 不過,呢個解釋即刻俾國內嘅網絡安全專家否定,因為黑客喺廣告上明確表明啲數據係來自 SQL 資料庫,而且如果只係用 API 配對用戶同電話號碼,亦唔會有埋其他好似性別、位置等資料。另外,有關黑客發動登入驗證盜取或暴力破解帳戶攻擊,去蒐集呢啲個人資料嘅說法亦唔成立,因為售賣嘅資料並唔包括密碼。又係喎,如果有埋登入密碼,5.38億帳戶資料又點值咁少錢呢? 資料來源:https://bit.ly/3aeTTAG…

    要保障自己嘅網上帳戶安全,好多時網絡安全專家都會叫大家改個複雜嘅密碼,而且仲要逐個帳戶改,唔可以重複,但大家都知道要做到幾乎係無可能,真係設定咗,都要成日㩒「忘記密碼」,實用性極低。於是專家就會建議大家啟用雙重因素驗證(2FA)提升登入安全性,或安裝密碼管理器去管理所有帳戶嘅密碼,咁樣的確係安全好多嘅,但問題係首先要服務供應商安全先得。可惜嘅係,最近有研究員發現,無論係 2FA app 供應商 Google 或 Microsoft,抑或係密碼管理app 例如 喺雙重因素驗證 app 方面,網絡安全供應商 ThreatFabric 發現,只要黑客成功誘騙 Android 手機用家安裝惡意軟件 Cerberus,就有機會盜取用家經 Google Authenticator 或 Microsoft…

    今次微軟認真叻叻豬!佢哋啱啱宣佈,成功同多國警方以及來自 35 個國家嘅私營機構,夾手夾腳消滅咗全球最大殭屍網路 Necurs。Necurs 呢隻嘢近年好紅,佢厲害嘅地方係一旦電腦被感染,就會不停傳送垃圾電郵俾人,2017 年就試過以每小時 500 萬封電郵嘅速度,係咁將 Dridex 同埋 Locky 兩隻勒索程式傳送出去,一炮而紅! 多年嚟資安界對 Necurs 可以話係冇晒符,由2016 到 2019 年期間,9 成由電郵傳送嘅病毒程式都係透過 Nec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