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虛擬化 (26)

    公認有助加快 DevOps 流程的 Container 容器技術,其最受歡迎開發平台 Docker Hub 被驗出含有大量惡意 Images,400 萬個 images 當中超過一半有問題,只要開發團隊隨意下載這些開源 images 使用,隨時無意中成為入侵幫兇…… Docker 虛擬化技術深受應用程式開發者歡迎,因為可將應用程式連同環境製作成不同的 Image,快速移植到各種作業系統之上。雖然 Image 一經封裝,理論上便不可改變,但並不代表 Container…

    企業擷取和儲存資料量隨需求持續增加,傳統的 IT 儲存架構,已經無法滿足企業服務資料存取速度的要求,新興儲存技術全快閃儲存陣列(AFA,All Flash Array),適用於大量虛擬化環境、桌面虛擬化(VDI)與數據庫等應用,具備低延遲、高 IOPS 效能、價錢親民等特性,是近年大熱的儲存技術。全球網絡儲存伺服器領導品牌 Synology 能助你實現全快閃儲存架構,達致效能及預算的平衡,解決在虛擬化應用效能所面對的瓶頸。 各種虛擬應用 I/O 效能需求大不相同,例如 ERP 資料庫所需效能約 1500 – 2500 IOPS、一般 Windows 虛擬機 I/O 需求則落在…

    【Webinar】HKT x VMware 企業快狠準轉型混合雲搶先機 新冠疫情下,企業為了提供遙距工作環境,大大加速數碼轉型的迫切性。對於已在私有雲採用虛擬化(Virtualization)技術的企業來說,如何將運算資源及工作快速上雲,便成為逆疫行動的重中之重。 遙距工作困難重重 疫情爆發後,為解決遙距工作的需要,企業正面對不同的挑戰。首先是基礎設施方面,因疫情而引發的遙距工作轉變,令企業的伺服器、網絡資源需求大增,然而採購硬件設備卻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業務營運大受影響;雖然企業可採用其他雲端服務解決燃眉之急,但要員工重新適應新的應用程序或操作方法,不單拖慢工作效率,出錯風險亦會大增。而在業務維持上,因遙距工作關係,如伺服器出現固障,IT人員亦無法第一時間修復系統,有可能拖長業務中斷時間,令企業的營運及商譽大受打擊。部分企業為了解決問題,即倉卒將工作或應用程序移雲,如私有雲與公共雲的相容性出現問題,除了難以整合,混合雲架構的可視性亦會減低,甚至出現網絡安全漏洞,特別是監管要求較多的行業如金融業,「新架構」更可能因此而無法達到法規要求,後果可大可小。 無縫轉移工作負載 VMware Cloud on AWS (VMC)的軟件定義數據中心 (Software-Defined Data Center)解決方案,便是專為協助企業客戶建立混合雲架構、輕鬆選擇將所需工作或功能移雲而設。由於解決方案是於 AWS 伺服器上運行 VMware 的軟體堆疊(Software…

    乘著企業陸續作出數碼轉型的浪潮,雲端科技應用變得愈來愈多元化,企業的 IT 架構亦愈趨龐大,數據不單只穿梭於公私雲,更會跨雲轉移。在複雜的框架下,企業要作出有效率的營運及準確的部署,雲端數據管理自然成為重中之重。雲端數據管理備份解決方案供應商 Veeam,上星期便對 2020 年的科技趨勢作出預測,值得各位企業管理者參考一下。 數碼轉型改變科技需求 三度獲市場調查公司 Gartner 評選為雲端數據管理方案領導者的 Veeam,全球客戶多達 36,500 間,當中更有 81% 屬於「財富 500 強」企業,了解大量企業的部署取向。上星期 Veeam 在香港舉辦了 VeeamOn…

    一般稱為 3D 的工作,所指是:乏味(Dull)、骯髒(Dirty)、及危險(Dangerous) 的任務 ,我們會盡量使用機械人、無人機等來執行。原因是很難揾人去做這些工作,所以才顯出機器在這領域的優越執行能力。 機器的創作力也越來越逼近人 在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大環境下,世界正在不斷地自動化及虛擬化,需要人力處理的機會就越來越少了,這亦是大勢所趨。況且機器可掌握大量數據及過往記錄,與人手執行相比,可能出錯率還低呢。 還好,我們在「敏捷性」與「靈巧度」都比機械人高得多,可以說在短期內,機器仍取代不了我們在這方面的優勢。此外,「創作力」亦是我們認為比機器優勝的地方,但請不要太自恃,機器創作的能力也越來越逼近(你試問一問那些作曲家,他們大多數也用電腦來先行創作,然後再由人手修改)。其他專業領域也有差不多的變化,建築師也用電腦來創作建築物。說不定,很快就連律師、醫生也會倚賴機器幫他們處理日常個案及診症。 將來的工廠只請兩名工人:狗及負責餵狗的 我聽過有一個幾誇張的比喻,講到將來的自動化工廠只需請兩名工人,一個名額畀「惡犬」霸咗 ,因為惡犬要負責看管住那些機器(擔心有人破壞),另一個名額就請「人類」來做,職責只是負責餵那頭惡犬而已。 結合社交技巧與量化技巧,就會獲得最高報酬 往後人類和機器的分工將會有改變,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理解和接受。但機器是不擅長滿足人類的心理需求,因此,那些需要運用到同理心、領導力、團隊合作等的工作,都不是機器能取代的。隨著科技進步,高層次的「社交技巧」,可能變得比高級的「量化技巧」更有價值。學懂如何結合「社交技巧」與「量化技巧」,才會獲得最高報酬。

    Cloud Computing 已經沒有甚麽大不了。令我感歎的,是我越來越不知道甚麽是 IT。在咸豐年代,那些又噪又食電,間唔中有聖誕燈飾感覺的一舊二舊,就是 IT。我記得,果陣要霸地盤,機多就好。眾所周知,之後有 Virtualization,Network 有 Trunking,一部機不等於一部機,一條綫不等於一條綫,what you see is not what you see。後來上晒雲,摶之不得,我返工都唔知做乜。早上一覺起來,要打開個 Portal 睇下美國果便有冇改晒 D Schema,睇下 O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