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Facebook (175)

    1 月 WhatsApp 通碟用戶-接受新條款上繳更多個人資料 Or 封號,用戶二揀一。過程橫蠻專制,盡顯「呢度我話事」,激起民憤。一夜間,轉會 Post 洗版各社交平台,Telegram、Signals 的注冊用戶千倍激增,但 WhatsApp 未有收回成命,以延遲 5 月執行新規作為「最大妥協」,承諾不會封號亦不過將封號行為分拆成兩步驟,簡單講,WhatsApp 憑著早著先機、用戶慣性、跨平台、廣泛功能等粘著效應,估算用戶最終不會為新條款舉家移民,適應新平台,Signal 下載量在排行榜高峰回落亦印證了 WhatsApp 估算。眼見 WhatsApp 在 PR…

    現時不少人都知道 Google、Facebook 等網上服務巨企,會對用家的網上行蹤感到興趣,但其實網民的電郵帳戶行為,對市場推廣員來說一樣非常寶貴。BBC便發現,有 2/3 電郵內被發信人暗中植入間諜 pixel,以追蹤相關電郵如何被處理! 市場推廣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透過發送推廣電郵,吸引目標客戶的注意。不過,收件人如何處理電郵,均會對發送人的信譽 (reputation) 有一定影響,例如收件人將郵件標示為垃圾郵件,或從未打開該發送人的電郵等舉動,便會讓電郵服務供應商理解該發送人的電郵沒有價值,將之加入黑名單或直接送到用家的垃圾電郵信箱,以提升用家的服務體驗。此外,市場推廣公司亦極欲得知收件人如何處理電郵,用以製作服務報告給客戶參考,因此有不少市場推廣公司便不惜踩界,在電郵內放入一粒小小的 pixel,以記錄電郵有否被打開及處理方法。 英國傳媒公司 BBC 為了調查 spy pixel 的使用狀況,便委托Hey訊息服務公司分析網絡上的電郵實況,結果便發現有 2/3 的電郵內隱藏著 spy pixel。這些…

    SIM-swapping (SIM card偷換) 攻擊雖然主要在歐美地區發生,但既然愈來愈多港人準備移民,當然要了解一下如何避免成為這種攻擊方法的受害者,特別是去年因 SIM-swapping 導致的損失高達過億美元,當中更有著名 KOL、體壇明星、名人,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所謂 SIM-swapping 攻擊,是一種透過非法手段,從電訊商員工手中騙取其客戶電話號碼使用權的攻擊,例如假扮其客戶訛稱遺失手機,要求電訊商員工將其電話號碼收到的來電、SMS 短訊全部轉接至另一號碼,或重設該客戶的登入密碼等。騙徒亦可以直接賄賂電訊商員工進行上述操作,不過由於被查出的風險較高,所以一般都會以詐騙手法達成。不知道是否因為歐美與亞洲存在的文化差異影響,這類騙案較少在亞洲發生,而歐美等地則非常猖獗。如想了解為何能夠輕易騙取電訊商員工更改號碼,可以參考以下社交工程 (social engineering) 攻擊的經典示範。 https://www.youtube.com/embed/BEHl2lAuWCk?wmode=transparent&rel=0&feature=oembed 騙取到電話號碼使用權後,如騙徒手上已持有該客戶的一些帳戶登入資料 (如銀行或 Facebook 帳戶),而又需要額外 SMS…

    由 2 月 18 日起,政府有條件開放食肆晚市堂食、健身室、美容院等處所,要求進出以上處所人士,強制使用「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或登記個人資料作出入紀錄,否則將被罰停業。但此項防疫措施引起社會對私隱及監控問題的憂慮,同時亦再次令大眾關注應用程式索取的手機權限會否過量。wepro180 找來跨國資訊安全公司 wizlynx group 資訊安全服務總監盧振宇(Mike),探討安心出行權限注意位及其他應用程式的安全問題,以及使用時的自保方法。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最令人「不安心」的部分是要求存取的權限是否全部都具必要,根據該應用程式 Andriod 1.1.6 版本所列出的權限所需,包括相機拍攝功能、全面網絡存取權、擷取執行中的應用程式、控制震動、防止手機進入休眠狀態、啟動時執行及接收互聯網資料。雖然創新及科技局長薛永恒曾多次強調,程式沒有追蹤功能,政府亦不會刻意查看市民出行記錄,所有資料會存放在用戶手機,不會存在中央資料庫,但政府的說法仍未釋除市民疑慮,不少人仍對「安心出行」抱有戒心。 擷取執行中的應用程式成爭議點 「安心出行」最受爭議需索取的權限為「擷取執行中的應用程式(Retrieve running apps)」,意即「安心出行」可知道用家的電話同時在運行中的應用程式,由於政府沒有作出相關解說,因此難以推斷需要此權限的真正原因,網上亦引起不少猜測。Mike 估計,此權限或因程式開發人員編寫時用上第三方程式庫,例如需要配合其他應用程式使用,如掃描 QR code 時要用上第三方程式,便需要用到此權限;不過 Mike…

    早在Facebook Messenger應用程式被指索出過多用戶手機權限,引起侵犯用戶私隱危機,2018 年時,Facebook 已爆出「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kytica)事件,用一個叫「thisisyourdigitalife」的心理測試應用程式,收集5,000萬用戶數據,引起全球譁然。當事件已被淡忘之際,又到Facebook Messenger 出事! 除了 WhatsApp日前宣布更改私隱條款,指將會與母公司Facebook共享用戶的個人資料,倘用戶不接受,將會無法繼續使用該應用程式,結果令大量用戶轉會至 Signal 或 Telegram。正當大眾焦點放在 WhatsApp的時候,原來 Facebook Messenger 應用程式所索取的權限比 WhatsApp 更多!Facebook 為了要確保用家遵守其政策,甚至承認有監控用戶訊息的內容。 根據…

    Deep Learning 輔助下,AI 加速進化,數年間,AlphaGo 已經捉贏地上最強圍棋棋士,Facebook 開發的 DeepFace 人臉識別準繩度達 97.4%,逼近人類平均值 97.5% ,進度超出預期。 科學家下一個目標,是公認難以征服的語言。 主流語言最少過百、口音文法、一字多義、同義詞,加上字義不斷變化等,種種不確定性令 AI 未能參透人類語言 。Siri、Alexa、Cortana 當下的有限應對能力,就是最佳寫照。雖然困難重重,世界各地研究員卻相當堅持,一旦 AI 掌握語言,其用途將相當廣泛。例子之一係再多客服來電,AI 都能應付自如,甚至不單電話,WhatsApp、Email、Facebook…

    WhatsApp 跟 Facebook 共享用家數據事件,香港大量用戶轉投 Signal 及 Telegram 的懷抱。其中 Telegram 就錄得在短時間內全球大增 5,000 萬新用家。不過在轉會之時,各位轉會人士亦要留意新的即時通訊服務上的詐騙技倆,例如 Telegram 就被發現有黑客正利用其 chat bots (聊天機械人) 功能,上年在歐洲地區騙取至少 650 萬美元,大家要提防新型「電話詐騙」!…

    通訊軟件 WhatsApp 近排因有新用戶條款,要求用家與 Facebook 共享資料,爆發私隱危機。鬧得熱烘烘之際,有印度媒體揭發,Google 再次將 WhatsApp 群組聊天連結編入索引,此舉意味著任何人都能以簡單搜尋發現有關連結,繼而進入私人群組! WhatsApp 今次所面臨的安全危機,是因為 Google 一共為 4,000 多個邀請加入私人聊天群組的連結作索引。WhatsApp 發言人 Alison Bonny 表示,(群組聊天連結)就如在可搜索的公共渠道中,能搜尋得到的所有內容一樣,因此在互聯網上公開發布的 WhatsApp 邀請連結,也會在搜尋頁面中找得到。Bonny…

    分享FacebookTwitterWhatsApp 醫療事故不時涉及人為失誤,特別在香港的公營醫療體制下,前線經常人手不足,而為應付每天上門的大量病人,醫生亦無足夠時間詳細為病人問症,令病人接受不到適合治療的機會大增。結合人工智能 (AI) 及大數據分析,就可大大紓緩醫療機構的人手壓力,並提升各種病症的確診機會。 現時各種病症診斷,主要仍依賴醫生的經驗,雖然各種影像檢查技術如磁力共振 (MRI)、電腦掃描 (CT-SCAN)、正電子電腦掃描 (PET-SCAN) 均發展迅速,有助發現微細的徵狀,但最終醫生還須配合病人的病歷、家族遺傳等風險因素作評估,以決定整個治療方案。以癌症為例,影像檢查雖可及早發現微細的細胞異變,但部分器官位置如鼻咽、乳腺等腫瘤發展可以非常快速,再加上部分影像檢查始終有一定的輻射量,不能經常安排病人進行檢查,導致病人有可能延醫。 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便有助醫生及早找出高風險病人以便密切監察。研究員可以將病人資料庫的數據匯入系統,分析出不同的風險指數,包括年齡、性別、家族遺傳、運動量、生活習慣等,同樣以治療癌症為例,即使新求診的病人未有在影像檢查出發現異常,但如其病歷被人工智能系統判斷為高風險,便可安排病人進行後續檢查,盡早發現異變;如病人屬低風險則可安排較長的覆診期,紓緩醫療機構的工作壓力。IBM 的人工智能系統 Watson Genomics,便在乳癌、心臟病等病症評估上有很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穿戴科技如智能手表的普及,亦有助一般人及早找出潛在病症。通過收集及分析大量使用者的健康數據,同樣可讓人工智能系統識別各種健康指標,家庭醫生只要運用適當的工具,便可更準確發現求診者的異常之處,例如求診者的身體機能有否比同年齡層人士差,令醫生可以在「望聞問切」的傳統斷症方法上,得到更有力的數據支持。 資料來源:http://bit.ly/398yPgc

    COVID-19、外交新秩序、WFH……來到 12 月,想不到 2020 年在人類大歷史上會再添新 Entry,今次難得有好消息;Microsoft 公布 Microsoft Passwordless Systems 按月用戶量突破 1.5 億人! 數碼化年代個人管理帳戶數目高速增長,但大眾未夠認真看待 Password,「Abc123」、「Password1」依然雄踞 2020 年最常用密碼排行榜,而 COVID-19 更讓黑客承機突破企業防線,盡情採摘個人資料。簡單講,這種水平的密碼,形同虛設,構成的保安漏洞令科技企業極度煩惱,Apple、Microsoft、Google、Facebook、Amazon、Intel、Paypal 等巨頭幾年前結盟,組織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