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NIST (25)

    Gartner 調查指出,2021 年美國企業預計投資超過 1.5 億美元在資安與風險管理技術上,對比上年增長達 12.4%,咁大家就更安全啦…?事實卻是幾乎每星期都有一宗轟動全球的黑客入侵個案 - Radixx、Pulse Security、Trend Micro、Solarwinds、Shopify、CryptoForHealth、Twitter、Tesla…以上例子被 Hack 手法不一,但開支愈大是否等如成效愈大?情況就如添置了空氣淨化器,也要開機才可濾走有害物質,但事實係有不少個案,有工具而閒置。這次想討論的,就是資安效益。 資安效益取決於企業能否抵擋已知與未知的威脅,種種防毒掃毒程式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不過企業大多「買咗當用咗」心態,絕大多數不會測試工具是否暢順運作,盲點由此而生,黑客乘虛而入,機構規模愈大,盲點愈多。既然大家花那麼多時間、精神與資源去寫 Proposal 申請撥款、格價揀 Vendor,到最後買齊所需程式,卻沒有定期測試是否正常運作而遭黑客洗劫?這是需要切腹的結果。 根據 2020 State of…

    一方面,遠程工作、IoTs、網民秒秒遞增;各路黑客的交流平台由 Dark Web 擴展到 Clubhouse 等不同社交平台;裝置網速工具急速演化;雲端、Hybrid Cloud、Edge Platforms 將數據進一步集中,唯獨法規與執法效率追不上時代步伐,國家隊黑客卻諷刺地例外。事實上,企業在資安上一向都靠自己,但在 COVID-19 後擔子史無前例重,2020 年末 Solarwinds 中伏,向其近 2 萬客戶無料放送 Sunburst Malware,幾多人受影響未知,但美國國務院、國防部、軍火供應商、重要電訊商與大學院校均在名單之上,美國政府矛頭指向俄羅斯,是否開打網戰大家不妨買花生,但我們先談談企業資安部署困境。如果這宗事件仍未夠警世,Cybersecutiry Ventures 報告指…

    威脅模型分析(Threat Modeling)是尋找系統潛在威脅,按風險評估,擬定對抗策略,再分配資源建立防禦系統。守護機密資料係所有資安團隊的終極目標,法規與監管有助企業尋找數據化年代的營運方式,資安風險層出不窮,風險不一,Threat Modeling 以系統性方法,偵測系統的潛在威脅,堵塞漏洞守護系統。 現時的 Therat Modeling 大致歸納為 3 類,第一種是軟體導向(Software-Centric Approach),以系統的設計方式與運作目的為基礎,尋找對此系統或其內部模組相關類型的攻擊方式,Microsoft Security Development Lifecycle 便是利用此方式;第 2 種是資產導向(Asset-Centric Approach),以系統管理的資訊為基礎,分析資訊敏感度再作部署,資安專家會建立 Attack Trees…

    網絡上的不法分子不比現實歹徒善良,只是戰場不一,一宗事故對企業的影響都可以極大。早前有研究指,一宗資料外洩事故平均造成企業 368 萬美元損失,每宗事故的平均停機時間成本,自 2018 年以來,飆升 200%以上,達到 141,000 美元。以香港的情況而言,[01] 在 2019 年 11 月至2020 年 10 月期間,網安事故大多是來自殭屍網絡及釣魚電郵攻擊,分別佔本港市場上的網絡攻擊 52.1%(4,330宗) 及 39.4%(3,277宗)[註1]。在疫情催化下,不少企業推行遙距工作政策,因此需要將資料放到雲端以便工作,亦成為新常態(new normal),但企業所面對的網絡攻擊所引致的資料外洩風險也隨之提高。 智選專家助企業保本及化險爲夷 要為資訊安全漏洞和資料外洩風險做好準備,如果能得到一班可靠的資安專家的協助,為保安事故做好應對準備,必然是最佳解決方案。在 IT 人才短缺的情況下,公司也未必有足夠資源,聘請專責處理事故的人員跟進,加上資料外洩事故時有發生,如果沒有專家解難,長久下去,恐怕會令公司蒙受更大損失。[02] 因此,網絡安全事故應變(Incident Response, IR)服務便應運而生,以應對五花八門的網絡安全問題,而從企業開支的角度來看,成立 IR 團隊可以平均節省 200 萬美元的資料外洩成本[註2],幫到手之餘又能節省成本! 網絡風險管理六步曲 有效救火止「洩」 那麼究竟 IR 實際上如何運作及發揮作用?IR 能有系統地處理網絡事故,由一群安全專家針對不同資訊安全狀況,擬定最適切的應對方案及策略。情況就好像消防員來到火警現場,先要評估現場情況,找出起火點,繼而評估受影響範圍,再定出處理策略,以遏制並消除威脅。IR 解決方案引入獲國際認可的網絡安全框架 SANS(美國系統網路安全研究機構)及NIST(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並根據企業組織的不同狀況,按照既定流程進行網絡風險管理。網絡安全框架分爲6個應變階段:首先,檢視客戶對網絡安全事故應變的準備程度,並助建立監控及應變機制(準備 Prepare)。在接到客戶網絡安全事故報告後,確認是否事故(鑑定Identify),再繼而評估嚴重性,並快速作回應;確定事件的受影響範圍和嚴重性,控制入侵範圍,避免進一步擴大(遏制 Contain);繼而分析攻擊來源,再加以清除 (消除 Eradicate),盡可能恢復在事故中損失的數據,協助恢復正常業務運作,並監測攻擊會否捲土重來(恢復 Recovery);最後,提交初步評估報告,詳述每宗事故所採取的措施及從事故中學習,並可行建議及策略,加強網絡保安能力(檢討 Lesson Learnt)。總括而言,採用 IR 策略,可以降低來自內及外的威脅所帶來的影響,並且找出引起威脅的原因,根除威脅源頭,有利於管理未來的風險。 本地專業團隊24×7支援 隨時候命 HKT 網絡安全事故應變(Incident Response, IR)服務,由新世代網絡安全監控中心(Next Generation Security Operations Center)及本地網絡安全專家團隊,全天候 24×7 支援客戶。專家團隊經驗豐富具備不同範疇的國際標準安全認證資格,例如:GCFA、GPEN、GCIH、GCFE、GCTI、GNFA、GWAFT、GICSP、CISA、OSCP、CISSP、CISM、CCSP、CompTIA Security+、GREM、GXPN、GCIA、GASF、EnCE、ACE,能深入了解不同行業的企業及機構需要。企業尋求協助時,亦毋需受語言不通困擾,而且專家身在處同一時間區域,避免因時差延誤支援而導致損失。專家團隊透過可靠的本地及環球威脅情報,能快速針對漏洞作出應對,有效協助企業處理安全事件,將破壞程度減至最低,避免業務中斷或停止運作。 此IR服務曾為客戶處理在近年十分猖獗,並且針對CEO、高層主管等的變臉郵件詐騙(Business Email…

    黑客肆虐,令「疫情、新常態、黑客機遇」概念突破資安圈,各行各業漸漸覺悟,明白後疫情年代適應資安生態劇變的逼切性,又以醫療產業感受至深。 自疫情籠罩美國,紐約皇后區 Elmhurst Hospital 每日湧現數以百計病人,其中一名向《The New York Times》訴苦,以「災難」形容醫護周旋於 PPE、呼吸機、照顧病人、培訓臨危受命的新手間。而事實上,醫院 IT 部門狀況亦不遑多讓,隨著病人數目增加,遠程問診系統、收費系統、醫療器材聯網、視像會議平台等使用壓力幾何級暴增,黑客亦趁亂打劫,同期對醫療體系發動的黑客攻擊增幅達 150%,有黑客搶奪病人資料在黑市倒賣或後續進行詐騙,亦有黑客透過 Ransomware 以垂危病人為人質,要脅醫療機構就範。跟小型醫院與 NGO 醫療機構合作超過 10 年的資安與創新專家 Beau Woods 分析,前線醫護在疫情間盡忠職守,大眾視為抗疫英雄,但如果斷網,病人接受的醫療服務質素一定受到影響,甚至超出負荷。而眼下黑客正利用疫情,蜂湧攻擊醫療機構。 疫情前資安專家早已預警,胰島素注射泵或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等醫療器材長年欠更新、或使用 Window XP 等有漏洞的傳統系統,均構成極大資安風險。美國 FDA 去年發出警告,Medtronic MiniMed 胰島素注射泵有漏洞,黑客可無線更改注射劑量,構成性命威脅,廠方暫時透過軟件更新堵塞漏洞。 總括而言,醫療機構本已深受不可逆轉的病歷數據化與在線醫療器材所衍生的資安漏洞困擾,後疫情下推行遙距問診,個人電子裝置收集的個人健康資訊,未來勢必成為一大資安問題。而即使醫療機構理解資安風險,卻未必可以投放相關資源。疫情下,醫院首要增加人手、採購呼吸機、PPE、COVID-19 試劑,但同時間,醫院要暫停主要收入來源的非緊急手術與門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 的醫生指,疫情下最艱巨的是資源分配決定。Reuters 報導紐約長老會教友決定順延所有非緊急手術,決定影響 10 間紐約區醫院。在緊絀資源下,前線比 IT 部門有資源優先權。 資安平台 SecurityScorecard 與 DarkOwl 聯合研調發現,疫情間黑客攻擊醫療機構的 Web Application、End Point 與 IP Address 分別有 16%、56% 與 117% 增幅,而圍繞 COVID-19 的攻擊極具效率。攻擊形式中,Ransomeware 大行其道,疫情期間於美國錄得 109% 增幅,亦有針對 COVID-19 疫苗策動的國家級黑客侵略。攻擊醫療機構的著名案例,要數 2019 年專門追討病患欠債的 American Medical…

    防火牆都可以減肥瘦身,清除多餘設置,運行得更順暢?你沒有看錯,只要用超強神器 FireMon ,就可以作「全身檢查」並快速為防火牆「減肥」,同時解決 compliance、orchestration 以及 vulnerability management 的管理問題,現在還有一次免費檢查機會,立即往下看了解 FireMon 的服務特色! FireMon 為業界最頂尖嘅網絡安全策略管理工具,協助大型機構管理複雜網絡結構,在防火牆管理上,是業界表表者,主要有三大強項包括: 一、持續合規。能協助機構有效監管網絡運作,尤其是防火牆管理,最重要是能幫助機構持續達到金管局的審核要求,為企業內部審計做好準備。另外,FireMon 亦具備充足靈活性,可客製化審核評估,對於做 HKMA 報告以及通過 PCI、NIST、CIS 等法規尤其關鍵。 二、Policy orchestration。FireMon…

    當家長趕潮流幫囝囡報 STEM 和 AI 課程,科技專家已經放風,下一個贏在起跑線的關鍵詞是量子電腦。臺灣大學 IBM 量子電腦中心主任張慶瑞按量子電腦科技發展趨勢,預測擁有處理龐大資料能力的量子電腦,大約會在 15 年後登場,到時對文明的衝擊,可媲美 Smart Phone 問世。張主任表示,現年 50 歲或以上的人,姑且可以不知量子電腦未來,不過 90 後同 Gen Z 就無得避。量子電腦開發方面,IBM 和…

    https://www.youtube.com/embed/CE8jQajpEbc?wmode=transparent&rel=0&feature=oembed 企業的數碼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近來有加速之勢,除了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企業需要即時為員工提供遙距工作模式之外,事實上,不少企業為了增強競爭力,在疫情前已開展數碼轉型旅程。Palo Alto Networks香港及澳門董事總經理馮志剛(Wickie)指出,雲端應用服務的多樣性、可擴充性及靈活性,都較傳統的數據中心優勝,所以雖然過往香港企業的數碼轉型步伐較歐美及亞太地區如澳洲等落後,但近兩年情況已有變,討論焦點已不再是採用與否,而是何時採用。「不僅新興的網上銷售服務推行Cloud First策略,就連傳統的金融業、公共事業及政府部門亦持相同看法。」 雲轉型陷阱處處安全策略不容忽視 雖然企業及機構均積極開展數碼轉型,採用不同的雲端技術或解決方案,不過,Wickie說不少管理者卻忽略了要採用相對應的網絡安全策略。「雲服務說穿了只是另一個數據中心,當中一樣牽涉網絡連線、儲存設備及伺服器,而在部署上享有簡單及快捷等優勢。既然同樣是數據中心,網絡安全考慮便理應跟傳統數據中心一樣,架構上可參考合規標準如 ISO27001、NIST、SOC2、CIS,個人私隱方面則可參考GDPR,電子支付則有PCI法規可循,以減低數碼轉型旅程出現漏洞的風險。」 數碼轉型的另一問題是,現時雲服務種類繁多,企業因各種原因,往往採用了不同供應商的解決方案,導致架構複雜,管理分散,數據傳輸透明度低,難以察覺漏洞所在。Wickie 強調現時仍有不少企業管理者誤以為雲服務供應商需為網絡安全負責,實情卻是對方只保障基礎架構安全,而客戶需為其應用程序、安全設定及數據儲存負責。「再加上有證據顯示黑客已採用自動化工具,不斷掃描網絡上的設備是否存在漏洞,一有發現即予以攻擊,所以網絡安全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一站式監控 數據透明易管理 要解決安全問題,首先便需有一個中央管理平台,Palo Alto Networks 的 Prisma Cloud 便應運而生。「Prisma Cloud 是一個雲原生的網絡安全平台,由設計至部署都針對雲端架構而開發,可以對應客戶的多雲架構,包括 AWS、Azure及其他雲供應商,以及不同的容器化(Container)技術,為客戶提供一個 single pane of glass 的管理介面。」而在照顧安全性之餘,網絡連接質素亦是重要因素,讓客戶可以有效率及安心地遙距工作,「Prisma Access 便是一個綜合管理方案,透過全球 130 個服務點,無論客戶身在何處,也可以享有高速及安全連接的服務承諾。」Wickie 說他們特別設有專門團隊,協助客戶計劃開展數碼轉型旅程外,更可透過與其他雲服務供應商組成的生態圈,為客戶推介最適合的解決方案組合,讓企業無後顧之憂,將注意力集中在開拓業務上。 Wickie 說 Prisma…

    睇電影或電視情節,當罪犯就嚟俾警察追到,為咗消滅手機入面嘅罪證,罪犯會選擇將手機掟落水或火堆,破壞入面嘅電子零件,令執法人員無辦法喺入面取證。不過,美國 NIST 專家就話俾大家知,佢哋依然可以利用兩種方法,繞過受損部分去讀取餘下嘅數據㗎! 早前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嘅研究員 Rick Ayers 接受傳媒專訪,分享佢喺 NIST 入面做數碼取證嘅工作經驗。Rick 話佢已喺呢個部門做咗 17 年,見證住智能電話嘅進化。事實上,當年嘅電話功能有限,最多只係攞到啲短訊或幾張相,所以用作法庭取證嘅用途都唔大,反而當時嘅 PDA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