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訪談

    隨中國改革開放、互聯網產業興起、設立網絡安全法等,過去 40 年,中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越發蓬勃,至今已有過千間網絡安全供應商。專注於中國網絡安全商業市場研究分析的斯元(Z-One),最新出版《中國網絡安全年鑑(2025)》,以歷史及數據為基礎,宏觀審視整個產業發展、評估企業商業成熟度,並詳細羅列中國網絡安全供應商的關鍵記錄,成為海外市場認識中國網絡安全行業的最佳指南。 

    設有網上及實體版 

    《中國網絡安全年鑑(2025)》(下稱《年鑑》)是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網絡安全產業的書籍,以英文撰寫,設有網上版及實體版,網上版可於 Kindle 購買,實體版則另設繁體中文版本,方便香港讀者。 

    身兼作者的斯元創辦人 Bruce Zhang 透露,出書靈感來自其朋友兼美國分析師 Richard Stiennon 所撰寫的《Security Yearbook》,該書內容以海外網絡安全市場為主,較少提及中國;加上 Bruce 從工作中得知,海外對中國整個市場發展不甚了解,很多客戶最愛問他:「這個中國 Vendor 好不好?」  

    因此,他與斯元兩位合夥人遂決定出版《年鑑》,期望藉此「向全球的 User、Partner 提供基本的資訊,講述中國網絡安全產業是怎樣發展,如何走到今天」,助更多中國供應商出海,走向國際。 

    以過去探索未來 

    無論是中國網絡安全供應商的強項,還是出海原因,Bruce 認為都要從歷史開始講,「如果你不理解他的過往是甚麼樣子,發展到甚麼樣子,你就說他要出海,就很莫名其妙了」。《年鑑》以歷史開始,再分析產業的最新發展、數據洞察、國際化之旅,「不僅僅是為了記錄過去,更是為了探索未來」。 

    策劃出版《年鑑》期間,Bruce 憶述最辛苦是製作附錄,足足花了三個多月核實及梳理資料。書中附錄以列表形式,詳盡地收錄與中國網絡安全科技廠商的重要數據,包括 IPO 紀錄、上市公司 2024 年數據概覽、融資紀錄(由 2000 年開始)、國內收購紀錄、跨境收購紀錄、供應商中英名稱對照表等等,Bruce 舉例說:「就像是奇安信,它最早是跟 360 同一間的,後來兩個又拆開來了,變成了兩間公司,這些都能透過附錄看到。」 

    附錄數據眾多,儼如一本字典,讀者可查閱供應商的過去歷程及財務狀況,助作出更精準的商業決定。

    業商業評級 帶來全新視角 

    要客觀且全面分析中國網絡安全科技廠商,斯元制定「中國網絡安全科技商業評級」,書中講解了該評級的意義、價值、原則、體系、方法,以及不同地區的打分卡。Bruce 形容其評級概念較接近穆迪或 S&P 商業評級,與 IT 界常見的 Gartner、Forrester 有所不同,「Gartner 是發布一個 SIEM 或 WAF 的 Magic Quadrant ,而且是 Yearly 的,但我們不是評估 Solution,而是評估商業的成熟,而且是實時的」,為業界帶來全新視角。 

    他以香港作例子,「我們並不是關心該公司的 SIEM 有多好,我們關心的是在香港要提供服務的話,你有沒有本地辦公室、本地技術人員、本地支援、本地合作夥伴等」。Bruce 直言即使中國的大型企業,但如果在香港甚麼都沒有,「那也是不 Ready 的」。 

    《年鑑》有系統地總結中國網絡安全產業,三位作者更訪談了數十位企業管理層及專家,並以此為根基,為網絡安全的未來作出具前瞻性的預測。Bruce 坦言出版這本書不會賺大錢,但對於一向致力推動中國網絡安全技術發展的他而言,「這是一定要做的事。」 

    是次研討會由 Barracuda 網絡安全專家兼認證道德黑客 Yaz Bekkar 帶領,進行即時威脅模擬,深入剖析真實攻擊行動的每一個關鍵環節,了解攻擊者入侵你網絡的瞬間。重點內容包括:

    • 攻擊者入侵系統後會見到的環境,包括暴露的憑證、Open ports、以及存在漏洞的裝置
    • 用來擴展網路中控制權的橫向移動技術
    • 他們如何在加密前竊取關鍵資料,以及為何檢測常常來得太晚
    • 現場示範由感染直到全面淪陷的真實攻擊過程
    • 提供實用防禦策略,加強抵禦勒索軟件攻擊

    隨中國改革開放、互聯網產業興起、設立網絡安全法等,過去 40 年,中國網絡安全產業發展越發蓬勃,至今已有過千間網絡安全供應商。專注於中國網絡安全商業市場研究分析的斯元(Z-One),最新出版《中國網絡安全年鑑(2025)》,以歷史及數據為基礎,宏觀審視整個產業發展、評估企業商業成熟度,並詳細羅列中國網絡安全供應商的關鍵記錄,成為海外市場認識中國網絡安全行業的最佳指南。 

    設有網上及實體版 

    《中國網絡安全年鑑(2025)》(下稱《年鑑》)是第一本專門講述中國網絡安全產業的書籍,以英文撰寫,設有網上版及實體版,網上版可於 Kindle 購買,實體版則另設繁體中文版本,方便香港讀者。 

    身兼作者的斯元創辦人 Bruce Zhang 透露,出書靈感來自其朋友兼美國分析師 Richard Stiennon 所撰寫的《Security Yearbook》,該書內容以海外網絡安全市場為主,較少提及中國;加上 Bruce 從工作中得知,海外對中國整個市場發展不甚了解,很多客戶最愛問他:「這個中國 Vendor 好不好?」  

    因此,他與斯元兩位合夥人遂決定出版《年鑑》,期望藉此「向全球的 User、Partner 提供基本的資訊,講述中國網絡安全產業是怎樣發展,如何走到今天」,助更多中國供應商出海,走向國際。 

    以過去探索未來 

    無論是中國網絡安全供應商的強項,還是出海原因,Bruce 認為都要從歷史開始講,「如果你不理解他的過往是甚麼樣子,發展到甚麼樣子,你就說他要出海,就很莫名其妙了」。《年鑑》以歷史開始,再分析產業的最新發展、數據洞察、國際化之旅,「不僅僅是為了記錄過去,更是為了探索未來」。 

    策劃出版《年鑑》期間,Bruce 憶述最辛苦是製作附錄,足足花了三個多月核實及梳理資料。書中附錄以列表形式,詳盡地收錄與中國網絡安全科技廠商的重要數據,包括 IPO 紀錄、上市公司 2024 年數據概覽、融資紀錄(由 2000 年開始)、國內收購紀錄、跨境收購紀錄、供應商中英名稱對照表等等,Bruce 舉例說:「就像是奇安信,它最早是跟 360 同一間的,後來兩個又拆開來了,變成了兩間公司,這些都能透過附錄看到。」 

    附錄數據眾多,儼如一本字典,讀者可查閱供應商的過去歷程及財務狀況,助作出更精準的商業決定。

    業商業評級 帶來全新視角 

    要客觀且全面分析中國網絡安全科技廠商,斯元制定「中國網絡安全科技商業評級」,書中講解了該評級的意義、價值、原則、體系、方法,以及不同地區的打分卡。Bruce 形容其評級概念較接近穆迪或 S&P 商業評級,與 IT 界常見的 Gartner、Forrester 有所不同,「Gartner 是發布一個 SIEM 或 WAF 的 Magic Quadrant ,而且是 Yearly 的,但我們不是評估 Solution,而是評估商業的成熟,而且是實時的」,為業界帶來全新視角。 

    他以香港作例子,「我們並不是關心該公司的 SIEM 有多好,我們關心的是在香港要提供服務的話,你有沒有本地辦公室、本地技術人員、本地支援、本地合作夥伴等」。Bruce 直言即使中國的大型企業,但如果在香港甚麼都沒有,「那也是不 Ready 的」。 

    《年鑑》有系統地總結中國網絡安全產業,三位作者更訪談了數十位企業管理層及專家,並以此為根基,為網絡安全的未來作出具前瞻性的預測。Bruce 坦言出版這本書不會賺大錢,但對於一向致力推動中國網絡安全技術發展的他而言,「這是一定要做的事。」 

    中國國家安全部早前公開指控,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 2022 年 3 月 25 日開始,對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NTSC)展開長期且具「預謀性」的網絡入侵活動,聲明在微信平台發布,當局聲稱已掌握牢不可破的入侵證據,強烈批評美方才是黑客帝國及網絡空間的最大混亂製造者,在稀土貿易之爭上再開新戰線。

    系統遭破壞可導致通訊網絡故障

    位於西安的國家授時中心自 1966 年起隸屬中國科學院,授時中心的核心功能是通過原子鐘等高精度設備生成標準時間,並透過多種技術將其傳播至全國,以確保通訊、交通、金融等關鍵領域能夠同步運行,例如大家日常使用的電腦或手機在自動校正時間時,背後便可能依賴授時中心的服務。一旦系統遭到破壞,後果可能不僅是時間上的錯亂,還可能導致通訊網絡故障、金融體系停頓、交通癱瘓,甚至影響國家能源供應與航天計劃。

    針對這次指控的入侵事故,國安部披露了多條疑似滲透手法及攻擊的時間線。起初,入侵者疑似利用某國際品牌短訊服務的安全缺陷,偷偷入侵多名授時中心員工的行動裝置,進而竊取關鍵憑證與敏感資料;之後入侵者多次利用竊取的登入資訊登入內部網絡潛伏,在 2023 年 8 月至 2024 年 6 月間,更疑似部署一套被稱為「網絡戰平台」的系統,官方指該平台運用了 42 項專用工具對多個內部系統發動高強度攻擊,並嘗試向高精度地面授時系統進行橫向滲透,企圖達到擾亂或妨礙運作的目標。

    手法周密且持續性高非普通黑客

    中國國安部聲明稱攻擊行動常在北京時區深夜至清晨展開,並透過分布於美、歐、亞等地的虛擬私人伺服器轉送惡意活動。人侵者還被指採取偽造數碼憑證繞過防毒機制、使用高強度加密方法消除攻擊痕跡,手法周密且持續性高,顯示絕非一般黑客所為。官方又聲稱已成功中止並清除這次威脅,亦隨即加強防護措施,確保「北京時間」系統安全。

    國安部指出美方長期在全球不同地區發動持續性網絡入侵行動,涵蓋中國、東南亞、歐洲與南美,並利用美方在菲律賓、日本以及台灣地區的技術據點作為掩護,以混淆來源加強追蹤難度。

    官方在聲明還反指美國過去一直高調搬出「中國網絡威脅論」,透過與其盟友共同放大所謂的「中國黑客」事件,又對中國企業實施制裁及起訴個別中國公民,目的只是混淆視聽與顛倒事實。不過,聲明中未有列出牢不可破的證據線索,詳情有待後續發展。

    資料來源:https://thehackernews.com/2025/10/mss-claims-nsa-used-42-cyber-tools-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