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騙案 (92)

    睇得多警訊都知,騙徒手法層出不窮,要避免中招,當然要認清今期流行嘅攻擊手法。網絡安全公司 Kaspersky 剛啱出咗今年第一季度報告,總結電郵騙案嘅手法。結果發現,以下 5 大手法雖然唔算新招,但真係萬試萬靈! 騙徒手法一:情人節裡出陰招 第一季度最大節日非情人節莫屬,關於送禮嘅騙案特別多,騙徒扮交友或者花店網站 send 訊息俾你,唔單只會提你買禮物送俾另一半,亦有騙徒會溫馨提示男士買定偉哥為佳節做足準備,誓要引到人點擊訊息入面嘅虛假網站連結,再輸入埋信用卡資料就大功告成! 騙徒手法二:賣有毒蘋果 唔係白雪公主入面嘅女巫先識得用毒蘋果,其實每次蘋果有新產品發佈,都係騙徒搵食時機!Kaspersky 發現三月底蘋果出新產品時,每日中招人數由平時幾千個急升至幾萬個,最高峰嗰日甚至接近八萬人,佢哋大部分都係收到電郵通知,點擊連結後去到假蘋果網站,無防備下輸入 Apple ID 驗證,就咁就俾人呃咗個帳戶資料。如已經綁住信用卡,真係可以瘋狂用嚟購買 iTunes 點數卡㗎。 騙徒手法三:我係嚟幫你整機嘅 而家電腦出問題,十居其九會上網搵技術支援啦。報告指出近來社交媒體同埋討論區出現大量貼文,聲稱可以幫你一次過搞掂幾樣電腦產品問題,而且騙徒仲寫明會收取合理價錢提升可信性,等你唔會以為免費冇好嘢而唔幫襯。最諷刺嘅係,騙徒連 Kaspersky…

    數碼化時代釣魚攻擊手法正不斷演進,Check Point 旗下威脅情報部門 Check Point Research(CPR)發布《2025 年第二季品牌釣魚報告》,揭示網絡犯罪分子在釣魚攻擊中最常冒充的品牌,以盜取使用者個人及電子支付資料。其中 Microsoft 仍居首位,其次是 Google、Apple;值得留意的是第四名的 Spotify,是自 2019 年第四季以來重回前 10 位。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Check Point 香港及澳門區總經理周秀雲表示,網絡犯罪份子持續利用消費者對知名品牌的信任進行釣魚攻擊。隨着 Spotify 再度成為最常被冒充的品牌之一,加上旅遊相關的詐騙案件,因暑假旅遊旺季來臨而激增,證明網絡釣魚攻擊正緊隨着消費者的行為模式和季節趨勢不斷演化。因此提升公眾意識、加強教育、設置安全防護機制等工作至關重要。 2025…

    近年加密貨幣價值屢創新高,吸引黑客的注意力,繼而針對用家的電子錢包大開殺戒。近日有網絡安全專家便發現超過 40 款針對 Mozilla Firefox 瀏覽器的惡意擴充功能,專門竊取用家儲存於電子錢包的關鍵資料,包括助記詞、私鑰等,隨時可以令不少加密貨幣用家的資產在一夜間歸零。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仿冒知名加密錢包品牌 今年以來比特幣價格屢創新高,曾一度突破歷史高位,吸引大批投資者入市。根據數據顯示,2025 年比特幣年初至今升幅已逾 40%,市值逼近萬億美元。隨著幣圈用家激增,以及各類錢包工具需求大增,黑客亦趁機鎖定這批高價獵物,專攻瀏覽器擴充功能這一新戰場。 據報道,黑客主要透過兩種手法達成詐騙目的。首先,他們會仿冒知名加密錢包品牌,例如 Coinbase、MetaMask、Trust Wallet、Phantom、Exodus 等,製作偽冒的擴充功能,並直接借用原版的名字、圖示,甚至複製開源程式碼,然後注入惡意功能。 其次,黑客會為這些偽冒擴充功能加入大量五星好評,讓用家誤以為其受歡迎及安全,部分擴充功能的好評量甚至超越下載量,如用家沒有細心檢查便會誤中陷阱。安裝後,這些插件便會在背景悄悄竊取錢包資料,再回傳到黑客伺服器,完全不留痕跡。 疑由俄語黑客組織操控 值得留意的是,這類攻擊方式與傳統釣魚網站或電郵騙案不同。由於惡意插件直接在用家瀏覽器內運作,防毒軟件或一般安全工具均難以檢測。根據專家分析,部分惡意程式碼更出現俄語註釋及文件元資料,疑似由俄語黑客組織操控。 雖然 Mozilla…

    網絡攻擊及騙案頻生,學生都可能成為目標。教育局舉行工作坊及研討會,加強教師對最新科技罪案、網絡安全及數據保安的認識,提升網絡保安能力。有中學校長認同要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學生或經網購等途徑誤墮騙徒陷阱,期望當局定時更新教材,讓教師掌握最新科技罪案資訊,教導學生如何防範。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教育局早前向中、小學發出通告,公布將於本周五(17 日)舉辦實體工作坊暨研討會及網上研討會。相關培訓會由教育局的科技教育組、警務處的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以及香港資訊科技學院合辦。 其中工作坊包括會安排教師了解最新網絡安全和科技罪案資訊與事例、體驗防範網絡攻擊及數據洩漏處理等;網上研討會則包括簡介新興和先進科技罪案資訊與事例、網絡安全資訊與數據保安等等。 根據星島新聞報道,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認為,網絡安全課題不新,但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教師需掌握具體資訊,才能教導學生如何防範;並期望當局不時更新教材,協助教師掌握最新資訊。她舉例,不少中學生熱衷網上遊戲,或會花費金錢購買「武器」,易墮騙徒陷阱,期望教師培訓後能教導學生提高警惕。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 10 月,警方總共錄得 36,405 宗詐騙案,佔整體罪案 46.3%。

    近年騙徒大舉濫用 AI 進行詐騙活動,美國 FBI 新發表了一份防騙建議書,內容不單用上多個實際例子解釋騙徒作案手法及目的,更提供多個實用防騙對策。其中一項更建議市民應與親屬設定暗號,有懷疑就可以驗證身份,估不到同親友傾談,都要好似間諜見面一樣講暗號核實身份。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AI 騙案以前好像離大家很遠,但自從今年初香港有跨國企業員工墮入 deepfake 陷阱,損失2億港元後,大家才醒覺騙徒真的無遠弗屆。而且在這次騙案中,騙徒更一次過偽造跨國公司內多名管理層的影像及語音進行視像會議,所以受騙員工上當都很難避免。 生成式AI內容幾可亂真 FBI 發現騙徒正積極利用生成式 AI 來提升詐騙的可信度和效率,這些新騙局不再局限於傳統的電話或短訊詐騙,而是演變成更複雜和難以識破的形式。騙徒懂得利用 AI 在短時間內製作出幾可亂真的影像、聲音和文字內容,大大提升詐騙的成功率。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騙徒開始將 AI 技術應用在各種不同類型的詐騙活動中,例如在社交平台創製出栩栩如生的虛假個人檔案,用來進行網戀或投資詐騙。近期更出現一些新的詐騙手法,例如利用生成式…

    聖誕節就快到,相信大家都開始上網搜尋合心水的禮物。但最近有網絡安全公司就發現,一個名為 SilkSpecter 的中國黑客集團正進行大規模的網上詐騙行動。雖然他們主要針對歐美市場的網民,但其實黑客所使用的知名品牌如 The North Face、IKEA 等等都是香港人熟悉的名字,所以只要黑客稍為修改假冒網站語言為繁體中文,同樣可以用來欺騙港人。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根據 EclecticlQ 網絡安全專家的調查,黑客集團已經建立了接近五千個假冒知名品牌的購物網站。這個犯罪集團特別於聖誕及黑色星期五購物季節前夕,精心設計了一連串的假冒網站。黑客在網域名稱中加入「Black Friday」等字眼,透過提供極具吸引力的折扣優惠來引誘消費者。 這些假冒網站的設計相當專業,不單止外觀與正版品牌網站極為相似,更採用了 Stripe 等知名支付平台來增加可信度,黑客在透過支付平台盜取受害者的金錢之外,還會將信用卡資料傳送到黑客的控制中心。 黑客建立 The North Face 假冒網站…

    隨着數碼轉型需求的加劇,IT 服務供應商市場愈加擴展,然而,誠信問題卻成為企業無法忽視的風險。不少企業為了省錢,選擇了表面上可靠的供應商來負責系統開發,但由於對方的「過度承諾」,最終導致專案無法如期或如預期完成,既損失財務,亦浪費寶貴時間。 想睇更多專家見解,立即免費訂閱! 筆者的一位朋友,最近便遇上了這樣的情況。他的公司計劃開發一套人事管理系統,以提高招聘及管理效率,透過朋友介紹找到了一家看似有實力的 IT 公司。初期洽談順利,該公司承諾按時交付並展示了成功案例,讓朋友充滿信心,簽署合約並支付數十萬港元的訂金。 然而,問題很快出現。首次交付的原型(Prototype)表面上似乎符合需求,但隨後的交付卻與預期不符。經過幾個月反覆修改,成果依然不符合最初承諾,朋友白白浪費了大量時間,加上相關 License 購買成本,總損失超過 40 萬港元。 這類「過度承諾、爛尾不交」的情況,在 IT 項目中並不罕見。很多企業過度依賴供應商的口頭承諾,忽視了合約細節和進度監控,結果掉進不實承諾的陷阱。 在 2024 年施政報告中,政府表示將擴展「數碼轉型支援先導計劃」,幫助更多中小企業利用數碼化與電商的機遇。然而,雖然這些資助計劃在推動數碼轉型上功不可沒,但潛藏的風險不容忽視。以「TVP 科技券」為例,該計劃自推行以來已批出 58 億元資助,但近日揭發的詐騙案件顯示,超過…

    網絡安全威脅日益嚴重,為保障關鍵基礎設施的電腦系統,政府在今年提出《保障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草案》,以確保營運者隨時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準備。除此之外,保險業監管局(保監局)為應對相關挑戰,亦正透過網絡安全指引下推出網絡防衛評估框架(CRAF),以加強網絡安全保護及業界營運韌性。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保監局行政總裁張雲正於 2024 香港金融科技周中表示,近年全球網絡騙案數目和涉及金額以倍數增加,主要詐騙手法包括殭屍網絡、惡意軟件及釣魚攻擊等,自己亦曾遇上騙徒,幾乎入錢至詐騙戶口,認為相關網絡風險問題相當嚴重。 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於香港金融科技周 2024 發表主題演講(圖片來源:保險業監管局) 張雲正又指出,雖然人工智能是能在吸納客戶、保單核保、顧客服務、申索理賠及偵測詐騙等方面帶來正面效果的強大工具,但必須受到人類監察。因此,保監局的首要任務是落實一個穩健而具彈性的監管框架,推動公平、透明和符合道德地應用人工智能。而有關網絡防衛評估框架已諮詢相關委員會,預計於明年 1 月推出。

    人工智能近年的蓬勃發展相信有目共賭。以往企業主要利用分析型人工智能(Analytical AI) 或符號人工智能(Symbolic AI)來提升效率和決策。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進一步發展將解鎖更多新可能性,甚至開始廣泛應用於時裝、設計、媒體和娛樂等界別。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公司 IDC(全球著名的資訊科技、電信行業和消費科技諮詢供應商)發表的數據,自 2023 年,亞太區七成企業已開始嘗試應用或投資生成式人工智能,員工也願意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UiPath 最新的一項調查反映,有六成香港員工會在工作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比率為全球最高的兩個市場之一。大多數香港員工(63%)普遍相信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輸出結果,當中超過一半(52%)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雖然各行各業都不斷在討論生成式人工智能對不同行業的衝擊及幫助,但我們不應該只停留於紙上談兵,而是需要更專注於如何提升其跨行業商業價值。值得注意的是,僅僅依賴人工智能已不足以實現全方位的數碼轉型。我們應該更適時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並整合到更廣泛互通的商業計畫之中。 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大潛力 人工智能的輸出結果與輸入的品質息息相關。維護完善的數據,確保資料從不同來源匯聚到統一可靠的數據庫中,是令數據變得更準確的正確方向。此外,我們還需要針對不同且複雜的業務功能訓練人工智能的模型,以降低依賴人工智能演算法而產生誤差的風險。這也正是我們和人工智能機器彼此相輔相成的地方,從而為強大的人工智能生態系統奠定穩固的基礎。 另一方面,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理解和創造不同類型的內容,但仍缺乏一定程度的執行力。沒有自動化的人工智能就好比失去身體的大腦,可以思考,卻無法單憑洞察力做任何事。在企業數碼轉型的過程中,兩者缺一不可,惟有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兼具才能有助企業加快進行重要決定。 事實上,一些金融和監管機構已經結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簡化識別可疑交易的流程,並加快預防和檢測詐騙交易,從而提高效率。香港銀行業界正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力量,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反詐騙工作和提升客戶體驗等領域。例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最近推出了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沙盒,促進銀行業界進一步數碼轉型和負責任地發展創新人工智能。相似地,業界能結合自動化工作流程與生成式人工智能,向金融交易中的交易歷史和客戶行為等數據作自動分析,當異常的交易已被自動標記,分析師便可以更專注於驗證交易並及時處理詐騙案件。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機器人還能自動在更深入的應用程式中設定指標,以便在未來偵測到可疑情況時立即啟動警報程序。 自動化還可以幫助整理訓練數據(training data),在將數據輸入人工智能模型之前去除異常值和無關資訊。在自動化的幫助下,透過回饋訓練,企業可以反覆改善和更新人工智能模型,從而降低人工智能演算法失誤的風險。自動化的另一好處是可以識別造成錯誤預測的運作模式,並分析人工智能模型中的錯誤,企業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找出錯判的根本原因,並對人工智能模型進行微調。簡而言之,結合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可以幫助各行各業開拓商機、提高效率並推動行業創新發展。 融入生成式人工智能 實現數碼轉型 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動化的協同作用蘊含著巨大潛力,但企業若不夠成熟就貿然採用新技術或會帶來反效果。在此之前,企業應先建立支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功能的數據管理流程和基礎系統。…

    為了預防選舉結果遭受惡意操控影響,新加坡政府剛提出準備推行新的「網上選舉廣告法」,禁止任何人在選舉期間運用各種手段,發表對候選人不實的訊息,特別是透過深度偽造(Deepfake)創作不實內容,以保障選舉訊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避免選民的投票決定遭受影響。 想知最新科技新聞?立即免費訂閱! 現有法案內容針對性不足 新加坡政府提交的新法案,主要是為了保護當地合資格選民的知情權,確保不會受到包括人工智能(AI)生成的音訊、視訊和圖像誤導,對候選人產生不實的印象。官方表示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為國家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亦帶來資訊風險,有心人可利用它來製造和散播錯誤訊息,而從官方的統計數字亦可見,國內出現的深度偽造騙案數字的確明顯上升。 發言人指,現有的「防止網絡假訊息和操控法案」雖然能處理網絡假訊息,但法案內容未夠針對性,因而必須為選舉另設新法例。  擬定的措施將禁止發佈任何利用人工智能或非人工智能的手段,例如透過改圖、配音等方式,製作不實的選舉廣告內容,原則是這些廣告必須「真實地描述」候選人所說過或所做過的事情,如被發現有不實內容將被視為犯罪,有可能被判處罰款或監禁。新法例將允許政府向發佈此類內容的個人以及社交平台發出刪除違規內容指示,如果事件涉及有候選人散佈不實內容,亦會受到罰款或其他處罰,預計這條新法將會在明年初至 11 月前,即選舉舉行前完成立法。 美國大選常出現虛假訊息 其實近年是全球各地的大選年,不少國家或地區都會舉行選舉,以美國總統大選為例,現時便不時出現虛假的訊息,例如美國前總統 Donald Trump 便曾在自家的社交平台 Truth Social 發佈了一張天后 Taylor Swift 穿上經典人物 Un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