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9 年消費性展覽 CES 上,實體安全金鑰開發商 Yubico 首度推出支援 iPhone 的新款金鑰 YubiKey,iPhone 用戶密碼安全保護從此多一種選擇。 其實實體金鑰的原理就同普通屋企鎖匙一樣,只不過將網上帳戶密碼轉換成物理鎖匙。用戶使用時,要先在支援該功能的網站註冊一個「瑣頭」,從此登入該網站,就只需將安全金鑰插入電腦或手機設備便可「開鎖」,無需再輸入密碼。因為需要用到物理鎖匙,安全度便可大大增加,對於堅持使用弱雞密碼「123456」的懶人嚟講,可話一大恩物。 Yubico 為目前市面上較多人使用的金鑰品牌,好長一段時間,該公司僅面向 PC、Mac 及其它移動設備。如今推出 YubiKey for lightning,已獲得 Apple…
Search Results: AR (2258)
雲端技術的出現,推動企業加速數碼化,更進一步實現真正全球化。發展至今,雲端已經不再是個選項,而是必然。Sereno Cloud 成立的理念,就是幫助客戶突破資源及地域限制,將業務帶到世界每個角落。 善用雲端,衝出香港 「我們原本主要做 SI,為客戶提供傳統 IT 服務。」Wing Yee 本業是 SI(System Integrator),於 2013 年見到各種雲端技術相繼出現,覺得可以真正幫助客戶衝出香港,於是成立 Sereno。「Sereno 是 Cloud Enabler,或者叫做 Cloud Brokerage。我們提供…
用 C++ 撰寫嘅資料庫管理系統 MongoDB 雖然好用,但已經不止一次被揭發有外洩資料曝光,不過今次非常大量,流出 202,730,434 份 CV,即超過十份一中國人嘅資料。 上星期由 HackenProof 揭發,MongoDB 上面有 854.8GB、超過 2 億份 CV 未被保護,資料包括求職者全名、生日日期、電話號碼、電郵地址、駕照號碼等,連同履歷、要求待遇等一併放題任攞。MongoDB 於事件被揭發後已進行補救,然而,已有有超過 10 個…
「Hacker 不一定要穿 hoodie,不一定在漆黑中、電腦前不停打 code 的。」卡片上職位是 Senior Associate,其實就是 Ethical Hacker,Monie Sum 專程化個靚妝再襯條裙來做訪問,希望一洗大眾印象,包括自己親朋。「我也解釋了很多次,但總有家人及朋友不太明白甚麼是 Ethical Hacker。」大眾聽見「黑客/Hacker」聞風喪膽,而其實呢,Ethical Hacker 是專業人仕,PwC 就有幾十個,可以在中環 Big Four 會計師樓返工,團隊三份一是女生,更率先享受「靈活工作」計劃,彈性工作時間、衣著、地點,加上市場求才若渴,絕對是職場新貴。 「成黑之路」從「多手」開始…
今年元旦日發生第一宗懷疑電腦網絡被攻擊的事件。1 月 1 號,銅鑼灣宜家傢俬電視遭受到惡意干擾,事件中,有關分店門口電視突然播出男性下體裸露片段。據報,當時有顧客向職員投訴,但職員不以為意,其後先發覺事態嚴重,立即用紙將螢幕包住(其實點解唔熄咗個電視?)。 店方仍在研究事件,個人認為有關電視內容如屬第三方供應,則有關源頭可能被人刻意攔截,並加插相關裸露片段。如屬店方自行提供,則有關店舖的網絡(或無線網絡)可能受到入侵,並更改了播放嘅內容,由於一般有關店舖電視播放的內容都是固定不斷循環,所以職員通常都不加理會。若果有關電視內容不是由網路提供,例如直接連接 DVD 輸入,則可能有關智能電視的遙控功能並未好好保護,讓有心人能夠用相同遙控改變電視連接網絡設定或利用如「同步播放」等功能從手機直接將影訊播放到電視。 可見現在針對各類型資訊播放或顯示的安排,若果未能從安全角度好好考慮,都有一定的挑戰與風險。
12 歲的黑客小天才 黑客界鼻祖 Kevin Mitnick,充滿爭議性的傳奇人物,看完他的經歷,會發覺「第一黑客」稱號,當之無愧。有人形容 Kevin 的上半生猶如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的男主角 Frank Abagnale。Kevin 於 1963 年生於美國加洲的一個猶太家庭,小時候已發揮黑客本色:12 歲時,利用Social Engineering 及 Dumpster…
Splunk 令人著迷之處是其前瞻力,因此,每年的 Splunk Forum 不只是一次 Splunk 的動向或產品報告,更是一次業界未來報告。Splunk 近年收購了不同技術如 VictorOps(DevOps)、Phantom(Security Orchestration)等,加上 Machine Learning、Cloud 等技術,令 Splunk 於各範疇上進一步強化,今年的 Splunk Forum 就展示了這些技術如何完美地融合。 由 Detective…
現今世界秒秒鐘幾百上落,海量嘅操作、交易、分析數據能否達到實時可見(real-time visible)成為是關鍵,慢一秒都不能,運算速度主宰企業生死存亡。繼續以傳統方法進行運算簡直等同自殺,因此,In-memory Computing 成為最熱門的技術。In-memory Computing 的奧義何在?我們找來 In-memory Computing 領域的表表者 GridGain 的專家問個究竟。 Scale up 不是最好方法,現在要 scale out 「以前做 IT 有術語叫 Blackout(停機),當然絕對不能發生的。但今時今日,連…
IT 的普及也只是約 30 年歷史,大部在 IT 行業打滾的都是男性。從 Mainframe、UNIX、PC、Web 到手機年代,在科技洪流的衝擊之下,要保持競爭力,實在不簡單。 初入行的 10 年在基本功上的耕耘,很快便會步入下個的關鍵 10 年,若沒有什麼突破,就很擔心進入「逆流大叔」期。一般人對「大叔」的感覺是:學習能力減慢、戰鬥力變弱、創新力欠奉等等… 有點像阻住地球轉似的。若自信心不足,很容易感覺到所謂的「中年危機」,一大堆的無奈,總是天天困擾著自己呢。 假如你有 40 年的工作生涯,首 20 年就像「上山」一樣,慢慢步進工作生涯的高峰。站在高峰的心態應是喜悅,也更應該花點時間在山頂上享受,因為這是經過 20…
大量安全監控只得到一大堆 alerts 傳統 IT Security 防護的處理方法,主要偏重在事前的預防。從近年發生的各式安全事故來看,企業也逐漸意識到,光是事前的預防,已經不足以阻擋各式各樣的網絡安全威脅。即使企業投放大量資源去設立不同形式的安全監控, 往往只得到一大堆 security alerts, 不但數量繁多,alert 的內容也不易理解和處理。 若不幸碰到事故,要找出根源(包括:還原攻擊事件的原貌,以及對事故的調查與分析),往往需要高度專業人才來處理。在整個行業都缺乏IT Security人才的情況之下,實在令企業頭痛。 新型服務 — MDR 因此,近年冒起了新型的安全防禦服務,稱為 MDR (Managed Det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