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ring (135)

    相信大家都收過欺詐電話,要用電話呃人,要花時間與對方溝通,但現今生活節奏急速,很多人都會 cut 你線,要成功得手,絕對唔容易。欺詐電郵就唔同,騙徒首先會對目標人物的背景有所掌握,也會精心製作電郵內容,並以冒充的身份把電郵發出,一般用戶收到這些電郵,都難以判斷真假。 傳統安全方案束手無策 事實上,電郵仍然是現今最大安全攻擊途徑。原因很簡單,發動攻擊成本不大,因為你是不能拒絕攻擊者發送電郵給你。況且傳統的電郵安全方案也好一段時間沒有技術革新,依然側重於防病毒、防垃圾電郵等功能,把懷疑有問題的 Email 隔離就了當。面對更新型的欺詐電郵攻擊,傳統的電郵安全方案缺乏技術及能力處理,可以說是有點手束手無策。 BEC 個案平均損失近百萬港元 Business Email Compromise(BEC)是近年出現的名詞,指利用欺詐電郵手法(或附有網絡釣魚攻擊)的新型威脅。 BEC攻擊者大多數會冒充公司外國供應商、老闆、公司高層、公司員工、公司律師(會計師)等… 欺詐目標大多數是公司的財務或高級管理人員,最終目的是以不同的藉口要求匯款,令公司蒙受重大金錢損失。據統計,每個案平均損失近百萬港元,這絕對是大茶飯。 期待最新技術杜絕 BEC BEC 之所以難以防止,因為它利用大眾的疏於防範的心理,讓受害者掉入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陷阱。在今天高度透明的商業社會,要找出財務部門(或公司高層)的電郵地址並非難事,這也意味著一個一個精心炮製的欺詐,隨時可以用電郵發動。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網絡安全環境中,我們總不能單單每日叫員工提高安全意識。新一代的電郵安全系統,終於包含了BEC 防護功能,期待最新技術能把這類超級大殺傷力的欺詐電郵威脅徹底清除。

    我參與這個 IT 行業多年,總是有越來越陌生的感覺。當年讀書,讀著 Mathematical Formal Language 去處理 Turing Machines 的運作及了解其本質性的局限,夾著一塊書簽,有一句話,大約是:「當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當一切都已經結束,忽然想起,最初最初的陌生。」 一般地說,初步要把握甚麼是 Information Security 資訊安全,可以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資訊安全就是:機密性 (Confidentiality)、完整性 (Integrity)、與可用性 (Availability)。機密性,是讓未被授權的人,讀不到所受保障的資訊;完整性,是不可隨意更改、損毁資訊;可用性,是讓被授權用家,可以用得到那些資訊。倒過來說,資訊安全的問題,也可歸類為機密性問題(例如盜用他人信用卡號)、完整性的問題(例如讓我銀行存款多三個零)、可用性的問題(例如網站被人用 DDoS 攻擊)等。 其中「可用性」這一項,想想亦頗令人頭大。做過…

    前日,同個老闆飲完,自己去咗瑞安中心一樓嘆咖啡,之後有 D 急,要搵廁所,望住 D 廁所箭咀一路行,推開道門看看,左邊,係女廁,右邊,係一間食肆嘅廚房入口。在這麼一刻,我感到進入了 Nirvana 的境界。但由於仍然很急,我只得回到我的 Dusty City。 上回講到 Smart City。這個話題可以講幾年。上文講到,透過把 Smart City 作系統架構分析,就可以做個 Mapping,將不同的 IT Security 策略以及技術,配對在 Smart…

    香港嘅 startup 唔算多,金融科技範疇嘅,更屬罕見。AdvSTAR 由 Joe Chan 帶領,成功將研究院項目變成實際應用,叫好又叫座,當中嘅成功關鍵、經驗絕對值得借鑑。 防到一次 attack,已經極之好 Cyber Security 嘅有趣之處,就係「做咗好似冇做」,feel like yesterday。而冇事發生,就係最好,尤其係金融銀行業。「因為有一啲消息、資訊、本地情報、特定 APT、盲點、新型 attack 等,係佢地未必睇到,或者有某啲限制做唔到。對佢地來講,只要防到一次 attack 都已經極之好。」AdvSTAR 嘅誕生,正正針對金融、銀行及大企業特性,度身設計,揉合不同技術及程式,進行收集、發放、驗證、分析及配對資訊,同時提出專業建議、技術分享等。甫推出即獲各金融、銀行及大企業樂意採用,究竟成功關鍵係乜呢?…

    IoT(Internet of Things)中具有監視鏡頭功能嘅產品真係頻頻出事,啱啱 Amazon 旗下嘅 Ring 監視鏡頭先俾黑客入侵,通過鏡頭恫嚇用家或引誘用家嘅子女上鏡,嚇到有用家要告上法庭。而最新消息係,又有用家發現小米米家(Mijia)嘅監視鏡頭竟然會將畫面傳送去其他用家度,搞到 Google 即刻將所有小米 Mi Home 產品由 Google Home 及 Assistant 上切斷連線。你話裝個監視鏡頭喺屋企幾危險先得㗎,我就不了! 小米米家最近先喺內地惹上官非,因為米家商標同杭州一間安防工程公司撞名,最終敗訴,被法院判罰約 1210 萬人民幣。而喺前日,就輪到小米米家監視鏡頭出事,事緣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