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AI

    公司的數據有多安全?將其放上雲端,面臨的風險是否差不多?以上問題經常令資訊安全專業人員寢食難安。這也難怪,因為許多企業以為儲存於雲端基建內的數據不會外洩,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實際上,公共雲滋生出新的攻擊趨勢,而早前 Sophos 針對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數據中心進行的研究,正好印證網絡罪犯在這方面的行動有多迅速。 公共雲的風險有多高? 安全研究人員可透過雲端蜜罐(一種網絡攻擊目標模仿系統)來監察出網絡犯罪行為,而 Sophos 便在 AWS 全球其中 10 個最受歡迎的數據中心設置蜜罐,啟動後不消一分鐘(52秒), 即有蜜罐遭受攻擊;30 日後,每個蜜罐錄得平均每分鐘被攻擊高達 13次。 我們的研究顯示,網絡罪犯現時積極尋找脆弱或開放的雲端目標來入侵,甚至會利用自動化工具以求迅速得手。雖然這並不代表企業採用公共雲就一定會陷入危機,但研究結果反映出,如企業要享有公共雲帶來的優勢,就必須確保轄下數據的安全,亦即是要注重智能可視度、法規遵循以及人工智能監控。…

    其實人臉識別技術仍未成熟,但世界各地執法機關已經一致看好,中國就係其中一個?究竟人臉識別技術會令世界更加美好,抑或變得縛手縛腳?背後有何隱憂?最近科技網站 ZDNet 發表咗一篇關於澳洲政府看待人臉識別嘅文章,睇下有乜嘢啟示同借鑑? 反恐為由,硬推人臉識別 唔少政權都喜歡以「反恐」為由去提升國防、安檢權限同技術。昆士蘭州警察局(QPS)於去年黃金海岸嘅英聯邦運動會(Gold Coast Commonwealth Games)推出人臉識別系統,作為防範恐怖襲擊之用。點知轉個頭,已經被警方用來進行一般警務調查;雖然被權限所約束,只能接觸有限資料,但已夠引起大眾關注及不安。 如果話套架生未發展成熟,又未諗到全個配套,貿然上馬絕對不智。昆士蘭大學資訊科技及電機工程學系 Brian Lovell 直斥當局呢個決定 complete failure,徹底失敗。Brian Lovell 指,昆士蘭州警察局完全無喺 deployment 下工夫,完全無認真咁為鏡頭擺位、部署考慮過,而且背後亦無做好基建 support,反而會製造出私隱危機。Brian Lovell…

    單係電話騙案已經好難防備,如果再加埋人工智能嚟扮聲扮口音,中招風險肯肯定大增。以為好難攞到你把聲?少年,你太年輕了。 而家最多人討論嘅欺詐科技,一定係 Deepfake 技術,透過 AI 模擬技術,就可以令浸浸、朱克伯格等名人,喺影片中講出你想佢講嘅說話,要製造災難性假新聞真係一啲都唔難,跟車太貼嘅個案亦只會愈嚟愈多。不過,現階段模擬像真度都仲有啲瑕疵,小心留意絕對可以發現唔自然嘅地方。 語音分析提升像真度 如果唔睇畫面,淨係聽聲又如何?相信會仲多人中招。好似今年三月英國一間能源公司嘅 CEO,就因為收到德國母公司上司一通電話,就將 200 萬港幣轉咗去匈牙利供應商嘅戶口。呢個 CEO 事後話騙徒唔單只把聲同佢上司一模一樣,而且仲連語氣、口音都無分別,所以就咁上當,如果唔係對方幾分鐘內又再要求過數令佢起疑,隨時會二次中招添。 欺詐案調查專家 Rudiger Kirsch 喺收到承保嘅保險公司委托,經調查後發現今次唔單只係一般電話騙案,仲係加入咗人工智能元素。由於保險公司從未處理過同 AI 有關嘅個案,所以先搵佢幫手。佢話自己都測試過一啲黑客用嚟模擬語音嘅軟件,像真度極高,而且唔難買到,所以預期呢類騙案會大幅增加。 其實上年網絡安全公司…

    Fact check 真係好緊要,不過假新聞發佈速度咁快,唔係下下都 check 到。試諗下,新聞都咁難 Fact check,如果換成一條片,要睇下佢有無造假,就更加需要大量功夫啦! 科技發展得咁快,而家開個手機 app 都可以隨時換臉,要變成明星定一隻兔仔都冇難度,最火熱嘅話題叫 deepfakes,就算真人無講過佢說話,都可以用 A.I. 將影片加工,做到真嘅一樣。其中一個 deepfakes 高手德籍華人科學家黎顥,最近接受訪問時就話佢愈做愈驚,仲喺上月中國大連舉行嘅世界經濟論壇搞咗個攤位,俾嚟參加論壇嘅國家元首同富豪「體驗」一下換面係幾咁容易,希望藉此提醒佢哋關注 deepfakes 問題。 黎顥接受訪問時話,原來好細個已對電腦影像有興趣,12 歲睇《侏羅紀公園》,對電腦可以畫出世界上唔存在嘅恐龍表示非常震驚,所以佢一直立志要從事電腦影像嘅工作,喺端士讀完碩士就加入咗電腦影像行業,代表作係後前製作幫《狂野時速7》加入大量 Paul…

    AI 技術已經發展成熟,亦不再是財雄勢大的企業專利。利用 AI 技術,中小企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更可以改善業務、提升服務質素,進而增加營業額。坊間已有不少 AI 方案,懂得善用,絕對可以殺出一條血路。今次同大家分享 3 招 AI 基本功,讓你輕鬆搖身一變成為 AI 企業。 第一招:將數據轉化成行動 無論中小企乃至大企業,其中一個命脈必定是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戶關係管理),即是湊客。CRM 透過積累和分析客戶過往的紀錄,增進企業與客戶的關係,將銷售收益最大化及留住客戶,更可以找出潛在客戶以及預測市場及客戶需求。CRM 收集客戶資料的渠道包括公司網站、電話、郵件、線上聊天、市場行銷活動、銷售人員及社交網路等。 過往的…

    Elon Musk 有份支持嘅非牟利組織 OpenAI 主力研發 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矢志為人類未來幸福研究人工智能技術,OpenAI 嘅 OpenAI Five 亦曾打《DOTA 2》血洗電競職業玩家。OpenAI 揚言不會因為私利而隱藏技術,但會為公眾安全著想,而不公開某些技術資料。 言猶在耳,OpenAI 最近公布研發新成果 AI 文字生成器 GPT2,其作文能力極高,可生產幾可亂真嘅文章,亦意味著撰寫假新聞、假論文、假輿論嘅能力極強,落入壞人手中可能危害大眾,因此引起極大爭議。為公眾安全著想,OpenAI 決定不會釋出訓練好的模型,只公開部份模型和範例。…

    最近睇過一篇文章,內容是講述「人腦」和「機器」應該如何分工做判斷。先講 20 年前,分工大致是:機器負責基本計算、存儲記錄、資料傳輸;人類就負責做分析和決策。現今電腦運算能力提升,究竟「分析」和「決策」,由機器還是人腦處理比較出色呢?這並不是簡單一個 Yes 或 No 的答案,而應是「人腦」和「機器」兩者如何分工和重新定位的問題。 人類判斷有兩套系統 首先,人類是如何作出判斷,簡單來說:有兩套系統。 「系統一」是憑直覺及過往經驗,也是人腦的強項。「系統二」是靠資料來演算,就是機器的優勢所在。大量證據顯示,若有得選擇的話,單靠「系統二」得到的決策和預測(即是全由機器來決定),通常比「系統一」的判斷更優勝。 機器判斷更優勝 點解?因為即使資料不足或 algorithm 尚欠成熟,要作出修改實在不難,也可隨時再演算一次。但要推翻最高領導的主觀決定,就複雜得多了。所以,奉勸各位領導,如果是機器可以處理的判斷,就應由機器去處理。天氣預測就是一個好例子,每日每分每秒大量的不同的氣象數據,由電腦機器預測出來的天氣,肯定比氣象學家來得準確。 不要依賴最高領導人 在這似乎講到人腦決策價值不大,當然不是啦。在某些情況中,仍然應該運用人類主觀判斷,只是比重倒轉(把你的主觀判斷,量化成機器決定的參數),或去處理一些更深層問題。隨著科技發展與普及,我們要擺脫對機器作為主導分析的抗拒,更不要依賴最高領導人的決定,因為機器的判斷不會比他們差呢。

    中國的大型科技公司: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統稱為 BAT)這三巨頭正努力把自己定位成為 Smart City 解決方案領導者,並希望打造自身為──自動駕駛、語音對話式 AI、面部識別技術、預測性醫療保健方面等的全球領導者。 BAT 的優勢 BAT 有資金和資源,除了積極擴展到亞洲其他國家,正努力招募外國人才,並投資外國的 AI 創業公司,形成全球合作夥伴關係。再加上中國市場有得天獨厚的 AI 應用的條件,包括人口龐大、數據量大、科技人才湧現、廣泛電子商貿應用,更有大量物聯網設備也在中國生產。綜合起來,會給予 BAT 在打造 AI 平台的優勢。 BAT 面臨的最大挑戰…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大概有以下範疇: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自然語言處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自動機學 Robotics 等。透過深度、多層的學習模式,人工智能可以為人類處理大量信息並作預測及自主行動,包括預測我今天想吃中餐還是西餐,了解侍應的日常語言,點餐並用自動機餵我吃飯等。早些兒,網上書店憑我的選書行為,已能預測我喜歡哪些書,準確程度令 Neo 有些心驚,覺得對方比 Neo 還了解 Neo。近日 Facebook 與 Cambridge Analytica 的事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看著國會議員的問題,我覺得人類很有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