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語|機械人廚師入社—香港能為「食得有尊嚴」的晚年掌勺嗎?
對許多香港長者而言,一頓家常便飯的滋味,是晚年生活中最溫暖的慰藉。然而,隨著年歲增長,吞嚥困難悄然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原本色香味俱全的菜餚,被迫變成一碗碗面目模糊的糊餐,不只剝奪了味蕾的享受,更磨蝕了長者的用餐尊嚴。與此同時,護理人員日復一日地手動攪拌食物,身心俱疲。在這兩難的困境下,引入社區煮食機械人,特別是專精於軟餐製作的科技,或許是香港邁向溫情與智慧安老的新出路。
從廣州到香港的共同挑戰
在廣州荔灣區,專為長者服務的社區飯堂已引入全自動炒菜機械人,將預設食材標準化烹煮,確保了品質穩定並大幅減輕了廚房員工的勞動強度。這個案例反映了一個核心需求:在人口老化的壓力下,如何利用科技提高膳食供應的效率與一致性。
另外有統計顯示,香港超過三分之一的院舍院友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傳統軟餐製作耗時耗力,從設計餐單到打爛攪碎,往往需要數小時,成品卻難以勾起食慾。這不只是長者的失落,也是護理體系的沉重負擔。將食物簡單地打成「泥狀」,雖解決了「食」的生理需求,卻忽略了「食」所承載的文化與情感價值。
3D 打印重塑「食」的尊嚴
香港本地的科研力量已為此尋找答案。香港物流及供應鏈多元技術研發中心(LSCM),以及由初創公司 Elevatefoods,均將目光投向了 3D 食物打印技術 。他們的核心理念,是將肉類、蔬菜等食材打成蓉後,再透過 3D 打印技術,將其「重塑」成食物原來的樣貌,例如紅蘿蔔的形狀、雞肉的紋理,甚至是中秋的月餅。
這些本地研發的打印機結合了人工智能,能分析食材配方,設計個人化的營養餐單,並在打印時同步加熱殺菌,最快 3 分鐘便能製作出多份軟餐。這不只是技術的躍進,更是對長者心理需求的細膩關懷。當一位長者看到餐盤上不再是模糊的糊仔,而是一塊形似東坡肉的軟餐時,被喚醒的不只是食慾,更是那份久違的、被尊重和珍視的感覺。
可行性的探討:從中央廚房到社區網絡
在香港推行社區煮食機械人,可參照廣州模式,在服務大型安老院舍或非牟利機構的中央廚房集中引入自動化烹飪及 3D 軟餐打印設備。這能最大化規模效益,統一處理食材、標準化製作流程,並確保食品安全衛生。製作完成的標準化軟餐,可透過現有的社區中心、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或送餐服務網絡,配送至各區有需要的長者家中,降低單個家庭或小型院舍購置昂貴設備的門檻。
面對人口急速老化的浪潮,香港的安老服務正處於一個轉型的十字路口。引入煮食機械人並非要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恰恰相反,它是為了將人力從機械重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完成更具人性溫度的照護工作。當科技能為一位長者印出一塊熟悉的軟餐月餅,讓他們能與家人「同枱共食」時,這不只是技術的勝利,更是社會文明的溫暖體現。香港,絕對有能力也有必要為這溫暖的晚年「掌勺」。
作者:Tobot Solution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王嘉敏(Jazzy)
欲觀看更多 Jazzy 撰寫的文章,可按此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