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動向|困境中的轉機:餐飲業如何以創新找回市場主動權

香港近期經濟仍未明朗,餐飲業首當其衝。多年來的老字號如「海皇粥店」、「大班麵包西餅」相繼結業,成為行業逆風的醒目指標。筆者早前出席聚會,了解到一項針對本地中小企業營運及高層的簡短調查也反映出同樣憂慮:超過半數受訪者(54.6%)認為 2025 年上半年市場出現波動或需求放緩,22.7% 甚至感到行業已進入收縮;展望 2026 年,近半數(45.5%)受訪者預期將面臨不同程度的下行挑戰,只有 36.4% 對溫和回升抱持希望。這些數據提醒我們:對抗逆境,單靠守舊已不足夠,必須以創新與策略主動出擊。
為何老店會倒下?年輕市場與體驗至上
不少傳統品牌因未能及時調整營運模式、吸引新世代顧客而陷入被動。當消費者更重視體驗與話題性時,單靠「價格」或「懷舊情懷」往往不足以留住人流。反觀近年竄起的烘焙與特色店,憑藉變化口味、精緻包裝與社媒行銷成功吸睛,說明「特色效應」與「體驗經濟」的力量。財政司司長亦曾提醒:以低價競爭未必長久,唯有創新與差異化,才有機會逆勢突圍。
四大策略:從被動守成到主動出線
面對眼前的壓力,筆者相信企業可從以下四個面向出發重新佈局:
1. 擴展品類,拒絕單一依賴
當營收過度仰賴單一產品或季節性旺季,企業將容易受市場波動影響。成功轉型的餐飲業者常見做法是拓展菜式與服務,例如從單一的粥店擴展到多款主食與小吃,或將外賣與堂食結合,令客群更加多元,收入來源更穩健。
2. 開源與節流並重
調查顯示企業在未來策略上同樣重視成本管理與市場拓展(各佔約 27.3% 受訪者)。節流可以從流程優化、引入自動化與淘汰低效項目入手;開源則需創造新收入模型,例如月費或租賃服務、周邊商品或主題活動,既能分散風險,也能提升客戶黏度。
3. 提供「必需」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價值
消費決策愈趨理性,企業必須檢視自家產品是否屬於消費者的「必需品」(Must-have)。若只是附加價值(Nice-to-have),則容易在經濟波動時被率先犧牲。餐飲品牌要問自己:顧客為何一定要來你這裡?是食物、服務、氛圍,還是那份無可替代的體驗?
4. 提前部署,快速試錯
成功的轉型,往往源自於及早的市場敏感度與快速迭代。無論是試行新菜單、短期快閃店,或在門店內做小規模數位化改造(如自助點餐、會員系統),都應在可控範圍內快速試錯、收集反饋,然後放大成功經驗。
數據顯示,大多數企業對未來仍抱持謹慎態度;但經驗告訴我們,經濟逆境並非絕對停損,而是重整資源與策略的契機。餐飲業要生存,不僅要壓縮成本,更要懂得重新塑造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主張。當企業能在差異化、效率化與數位化之間找到平衡,敢於創新及快速行動,既能守住市場,也能在變局中創造新機。
撰文:Million Tech 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謝小江(Nelson)
欲觀看更多 Nelson 撰寫的文章,可按此瀏覽。